遍不雅观郊野柳丝轻,满目青山绿水明。
燕飞陌上浑无迹,花落人间似有情。
但得枝头风雨后,与君煮酒论阴晴。
诸位诗友,这首律诗如何?
这是我老朋友的作品。可以随心评说。
面对这样“头头似道”的律诗,我们应看他的韵律,还是他的诗句,还是诗意?
以下咱分三部分剖析。
①韵律:
老手了,平仄、压韵不必探究。不雅观注点:在于对仗匀;四平头问题,即词组构造等变革、阴阳韵变革;或追加单数句是否阴阳上去。
实是上,对付这样的老手,撤除对仗,“不雅观注点”应放在第三条,末了看。属于锦上添花。
遗憾的是该诗只留神词组构造变革,其他项目不能到位,并且对仗更是出错:啼未止~欲修成。“末止”勉强对“修成”,但“欲”被误为希望,实为想要,严格说,确实不能与“啼”之啼声对仗。
②诗意:
原来,我们当先评其诗句。但诗句是为诗意做事的。为了精确理解诗句,我们也理解作者意图,即诗意。
这里的诗意是底层次的诗意,乃诗的画面,而画面感的部分,诗友们各自体会,那才是高层次的诗意。
春郊是主题,作者通过在春郊的所见所闻,表达其对早春的遗憾、对春天完备到来的期盼。
③诗句:
遍不雅观郊野柳丝轻,满目青山绿水明。
“遍不雅观”明显是为了对“满目”;青山绿水是平行关系,而郊野柳丝却是从属关系,遍不雅观就十分尴尬了。
新游郊甸柳新明,半看寒山溪半清
新游,使得从属关系变成层次关系。加之“新…新…”对“半…半…”可提升意见意义性。
十里莺声啼未止,一时春事欲修成。
本句盲写嫌疑,由于抵牾。十里莺声不断应是满满的春气候,怎么又得出春未成?从而疑惑十里莺声。
十里莺声不听得,一时春事未修成!
让“十里莺声”成为该境的一的春时景不雅观,配以“不听得”,鸟声稀蔬,以形春末成之憾事。
燕飞陌上浑无迹,花落人间似有情。
原想说燕过无痕,但成一却自能自言其说,“雁过无痕”是针言,不能套用为“燕”,且词意在在快,而在了无挂牵。对仗之上,“燕”是详细的,“花”也应详细。
燕归陌上浑无迹,梅落人间且有情
燕归,“飞”改为“归”,浑无迹便指燕未归,春太早了。梅之“落”,可理解为梅降人间,梅花初开,以迎燕归鹊回。固而“有情”是真实的,改“似”为“且”,并对应“浑”。
但得枝头风雨后,与君煮酒论阴晴。
“风雨后”,不是好词,多用在困境,加上“论阴晴”更是认定这一词意。一韶光春雨被妖魔化了。作者本无此意,“论阴晴”只是谈人生的比兴。
待到枝头风化雨,与君煮酒论柴荆
盼春,而非恶心春,“待”!
时序是“东风化雨”后,近仲春了,鸟语花香已是一定。“柴荆”是场所。指与君再来,恰好对应开篇所改“新游”。先后呼应。
改后《春郊》
新游郊甸柳新明,半看寒山溪半清
十里莺声不听得,一时春事未修成
燕归陌上浑无迹,梅落人间且有情
待到枝头风化雨,与君煮酒论柴荆
改后未尽善,但文句文意合理了。这才是诗的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