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细腻流畅的措辞,描述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形。
尤难堪得的是,作者还阐发了东汉文人道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反思。
本书写作时兼顾史学与文学,既有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又挖掘、钩索东汉文人的生活细节,描述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东汉社会史,揭示了东汉期间繁芜的世态与人情。

本书作者胡大雷,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被聘为桂学研究岗广西特聘专家,2013年被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终生教授。
著有《文选诗研究》《中古墨客抒怀办法的演进》《玄言诗研究》《宫体诗研究》《谢灵运 鲍照诗选》《金戈铁马 诗里乾坤》等专著十余种。

在该书“序言”中,作者表示,本书论述、评析《古诗十九首》,其核心在于以“岁月忽已晚”为题旨来讲述东汉文人的日常生活——“岁月忽已晚”的多重意味:生命意识中年纪老去;岁月晚去对个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人生的急迫感、焦虑感在《古诗十九首》的每篇中都有所表露:“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奄忽随归天,荣名以为宝”“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良无盘石固,浮名复何益”“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神仙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齐心专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等,这些都是哀怨、哀伤,集中在“岁月忽已晚”上,是东汉文人道命意识的情结。
李泽厚《美的进程》说:“《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靠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匆匆、人生无常的悲哀。
它们成《十九首》一个基本腔调。
”因此本书把《古诗十九首》的基本腔调,确定在东汉文人对“岁月忽已晚”的感想熏染上。

:钱欢青 编辑:钱欢青 校正:杨荷放

岁月忽已晚经由进程古诗十九首揭示东汉时期的世态与人情  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