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一首鬼诗,涌现于唐朝,与翁源墨客邵谒有关。让我们来大略理解一下邵谒。
据记载:邵谒年青时,在县里当小吏。一天,县令有私客到访,再三令邵铺床待客,邵认为县令故意作贱自己,不服气地说:“我是给你们铺床的吗?大丈夫怎能当你们的劳役呢?”县令听后大努,命部下将邵谒拖出县衙。邵谒怒气冲天,一边拨刀割断头发挂在门上,一边起誓道:“学苟不成有如此发!”
邵谒来到罗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央——猪麻冲急滩石上筑造书堂。从此,邵不分昼夜,发奋攻读,两耳不闻窗外事,发髻蓬乱也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他学有所成,到国子监读书,温庭筠(晚唐著名墨客)十分赏识邵谒才学,帮助邵谒登上进士第。现在可以看到《全唐诗》收录邵谒的33首诗,众人称他为“岭南五才子之一”。
早在唐代,粤北偏僻客家山村落里出了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墨客,是难能名贵的。
邵谒离开家乡后,一贯未再归故里,然而家乡人一贯怀念他。相传有一年乡里人降巫,巫公自称邵先辈回来了,念诗一首:
“青山山下少年郎,
失落意当年别故乡。
惆怅不堪回顾处,
隔溪遥见旧书堂。”
此诗写得甚好,似邵谒向乡亲吟出的怀乡诗,而出于不是墨客的神巫之口,却是颇难以科学来阐明的。巫公能够念出这样具有艺术效果的好诗来,也真不愧为“鬼才”了。这种鬼诗并不胆怯,还增加了故事情趣,寄托了乡亲的思念之情,不愧为广东第一首鬼诗。
从那往后,翁源百姓便把邵谒作神化了的先辈,在书堂石旁建造寺院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