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作者自己写的笔墨,再转头去看,很多时候是很难再看出问题的。
由于自己的对笔墨的认识便是在这种层次,身处个中,难以跳出来去客不雅观看待。
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好的,自己的笔墨总是没问题的。
如果一贯是这样的状态,进步就会很慢。
必须学会跳出自己的笔墨,客不雅观去琢磨与剖析笔墨,才能一步步提高。

下面这首七律因此前某诗友与朋友去一个古镇嬉戏,然后发起各写诗词纪念而成。
原作已然不错,文笔功底也有一定的根本了。
但仔细读来,或许还可以再调度精髓精辟,使诗意更为浓厚。

七律 雅集某古镇感吟--原 作

骚客金秋古镇游,毗邻浙闽韵同求。

写诗词不难难在自我琢磨的过程一首七律为例教你提高水平

门楼杰构因唐宋,巷陌神工袭夏周。

浔里遗风洵朴实,枫溪明月倍清幽。

登临又见新生面,百代沧桑一望收。

琢磨修正后如下:

七律 雅集某古镇感吟--改 作

古镇金秋喜共游,谊联闽浙韵同求。

氤氲诗雨沾唐宋,纯朴民风溯夏周。

竹径含烟容鸟度,枫溪抱月向人流。

沧桑别有新生面,天线参差出小楼。

原作是一首朋友集会嬉戏的酬应之作。
全体字面都比较畅通,意思提炼也可以,只是在声律上有个别字轻微别扭但也大致不差,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较好。
但仔细核阅后可以创造,整体构造的安排上有不合理之处,遣词用句也欠浑然,有生涩别扭处。

先看首句,"骚客"实在可以不说,由于后文有"韵同求"一类字眼,不会有人把你看作"俗客",已然可以感到是骚客的了。
故此这里应突出地点,把"古镇"调到前面来。
调度为“古镇金秋喜共游,”直切韶光地点与事宜,一览无余知道作者的状态。
一“喜”字即为整首定下情绪基调。

次句有两个小问题:

其一,"毗邻"二字有疑问。
如果"古镇"在浙,就只能邻闽,在闽,则只能邻浙,只有在第三省例如江西与浙、闽交界处,才可以称"毗邻浙闽"。
现地点不明,此疑难释。

其二,"闽"字属"真韵",平声,用于此处不谐。
要去掉这一疑一错,将前四字改为"谊联闽浙"就可以了。
原作“毗邻浙闽韵同求。
”在意思上有暗昧不明之处,在声律上有缺点之处,故此调度。
顺承上一句的韶光、地点、事宜,进一步拓展点名,就印象很光鲜了。

颔联写古镇的建筑风格,在构造手腕上没什么大问题,可以描写古镇。
但是,在描写建筑风格上的笔墨过多了,而且都是偏刻板的纯描写,这会造成一个后果。
这两句给读者的觉得便是冲淡了主题,与本诗彷佛无多大关联。
故此,不如调度一下方向,把重点放在"雅集"上,古镇风情,只略取第五句之意便可。

代拟的"氤氲诗雨沾唐宋,纯朴民风溯夏周"二句,在构造安排上似较合理。
“氤氲诗雨”接上一联的“韵同求”,现在墨客雅集,是学唐宋古人传承,再转到“纯朴民风“写小镇本身,也是从夏周而来。
高下句结合,就紧扣本诗雅集感吟的主题,而不会觉得意思走偏。

原作的颈联上句的”浔里遗风洵朴实“之意已前移到”纯朴民风溯夏周“了,以是可略去,另造景语代之。
下句的状景一样平常化,"倍清幽"之类,应让读者从句中去体会,不应自己说出来,诗一失落去蕴藉,便无余味可玩。

基于此,故将该句改为"枫溪抱月向人流",前面则弥补"竹径含烟容鸟度"以成对。
此联一出,描写古镇的环境就比较细腻生动。
可以成为整首诗的脊骨,才撑得起来。

原作第七句的意思好,是引满待发的正招,可惜结句未能中的,"百代沧桑一望收",太过抽象了,既是"新生面",就总要带及些详细内容才好。
综合两句考虑,不如把"沧桑"前移,代替”与登临又见“,这几个字没必要写出来,无用的字直接删掉。
"沧桑"与"新生面"合为一句,具有强烈的比拟效果。
我以前说过的,字面不可以拉稀,密度提升则强度提升,这一句是明显的例子。

”沧桑“前移省出空间可以安排详细的"新"事物。
用"天线参差出小楼"来担此纲,似较得当。
"天线"虽小,却是新时期的产物,足以和通篇的"古"气相抗,构成强烈反差,使平凡的"沧桑"二字,更富意蕴。

#诗词##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