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学》,既可为人指示内在的心途经程和修身工夫,涵养人格,启迪聪慧,又能引领人奋发有为,经世济民,造诣外在事功。
今日精选《大学》20句,与大家共同学习。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发展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开启民智,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年夜学精选20个名句修己安人句句可读

【释义】 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才会有确定的志向。
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自若;所处泰然自若,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靠近于合理了。

4.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释义】 古时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教化自己的身心;想要教化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明自己的诚意;想要证明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事理。

5.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释义】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统统都以教化身心为根本。
如果不看重自身教化这个根本问题,想要处理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末节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应该重视的却轻视,应该轻视的却重视,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样的事情是从未有过。

6.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义】商汤在其盥洗盘上刻文说:“如果一日能够除旧布新,就应日复日,每天如此。
”《尚书·康诰》中说:“振作精神,使民众除旧布新。
”《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是古老的诸侯国,但文王能够秉承上天赋予的除旧布新的义务。
”因此,风致高尚之人无不尽心竭力为悛改而使大家日新直至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不懈努力。

7.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民气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不尽也。

【释义】 说得到知识的路子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得到知识,就必须打仗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事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事理,只不过由于这些事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以是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8.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挚,便是不要自我欺骗,犹如厌恶奇异的臭味,犹如喜好美色那样,统统出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叫做自我心满意足。
以是,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9. 年夜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释义】 喜好别人所讨厌的,讨厌别人所喜好的,这便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害一定会降临到身上。

10.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见到风致高尚的君子就会遮掩蔽掩,粉饰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的行为。
实在,别人看自己,就像瞥见其肝和肺那样,以是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便是说,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
因此,君子在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11.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释义】 之以是说修身在于端正内心而无邪念,是由于:内心产生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产生恐怖,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沉浸于偏好享乐,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忧虑、患得患失落,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12.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释义】心思不在这里,纵然看到东西,也像没有瞥见一样,听到声音也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东西却不知食品的味道。
这便是所说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13.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释义】 之以是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化自身,是由于人们对付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付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付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付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付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14.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释义】 很少有人能喜好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以是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知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便是不教化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15.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释义】 因此,君子应先使自己有了善的风致而后再哀求别人向善;先肃清自身的恶习,而后再责备他人的差错。
如果自身不讲求恕道,而教导他人讲求恕道,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有的。

16.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释义】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
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17.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释义】 以是说用违背情理的措辞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措辞来回答你;以不合情理的手段盘剥的财物,也会以不合情理的办法损失。

18.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释义】 财富可以将房屋润色得俊秀,道德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安乐。
因此,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挚。

19.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释义】 以是风致高尚的人首先看重教化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推戴,有人推戴才能保有地皮,有地皮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利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如果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以是,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落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20.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释义】 生产财富也有精确的路子;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
这样,财富便会常常充足。
仁爱的人慷慨解囊以教化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