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喜怒哀乐的词语
一样平常来说,墨客不会把感情表达得过于直白,但也不用除利用一些传达感情的字眼。
如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中“《离骚》读罢总堪伤”的“伤”字,表达了墨客无尽的失落落与惆怅。
此外,如杜甫的《月》“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中的“泪”字等,也属于能使人判断情绪的词语,同样是解读古诗不能忽略的。

关键词二:明暗冷暖的词语。
一样平常来说,表明景象的词语,描述颜色的词语,都会起到渲染气氛、暗示心情等浸染,应作为解读古诗的指南针。
如严羽的《将行》“暝色蒹葭外”中的“暝”字,实际上便是墨客心情的写照。

关键词三:前后抵牾的词语。
有时候,古诗中会涌现一些前后抵牾的词语。
负责研究这些词语,每每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上阕中有“(风尘)恶”,下阕中却有“再续(汉阳游)”。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革呢?原来,虽然现在是满目疮痍,一片悲惨,但墨客渴望领兵北伐,“还我河山”,并满怀信心地流传宣传,那时归来当登黄鹤楼,已是天下安定。

关键词四:精心炼就的词语。
众所周知,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出的好字,又常被誉为“诗眼”,而评价炼字是否成功的标准,则是该字在表达情绪效果上的强弱,因此,捉住诗歌中的“诗眼”,不失落为解读古诗的一条捷径。
一样平常说来,具有拟人化效果或“多重含义”的动词以及具有通感浸染的形容词不可轻易放过。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中,“入”字和“摩”字使山河显得虎虎有生气——面对异族的蹂躏,黄河仿佛挟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西岳更是顽强不屈,昂首特立,直刺苍穹。
再如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雪花不似梅花薄”中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色侵书帙晚”中的“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让人体会出那种清幽风凉的宜人感想熏染。

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透过关键词解读古诗之技巧

关键词五:传统意象的词语。
“统统景语皆情语”,意象为解读古诗供应了一条捷径。
比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柔桑”“新苗”“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屯子的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发达成长的物候特色。
只有读懂这些内容,才可能体味到诗歌的意境。
这里推举一则《诗歌意象歌》:“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交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悲惨。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各类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