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贺铸

楼角初消一缕霞。

淡黄杨柳暗栖鸦。

美男和月摘梅花。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

笑捻粉喷鼻香归洞户,

更垂帘幕护窗纱。

东风寒似夜来些。

译 文

楼角处刚刚散去一缕晚霞。
淡黄色的新生的杨柳,悄悄栖息着乌鸦。
月光下,一位佳人正在摘取清丽动人的梅花。

她一边微笑着,一边掭着一枝新花,回到幽雅的房里,她垂下帘幕,掩蔽着窗纱。
东风吹来,比来的夜里更添寒意,春寒春意无限。

注 释

①杨柳暗栖鸦:杨柳幽暗处,栖息着归林的乌鸦。
化用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鸦”意谓春色已浓。

②粉喷鼻香:指梅花的花喷鼻香,此以花喷鼻香代替花枝。
洞户:指女子的居室。

③寒似夜来些;似:相称“于”,即“过于”义;夜来,即“昨日”;些:语辞。
全句意即:东风比昨天还冷啊。

赏 析

本词词牌题作《减字浣溪沙》。
唐宋曲子词,本须按谱填写,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格律非常严格。
但也有一定的灵巧性和自由度,字数上可稍作增减,声律上稍作变更。
一样平常把按原来词牌填写的称正体,把有了变革的称别调。
贺铸这首词,乃按《浣溪沙》正格填写,并未减字。
另有《摊破浣溪沙》,高下片比正格均多三个字。

此词写一位纯静高洁、貌美如玉的年轻女子从傍晚到夜间的一些活动,充满了词人倾慕和爱恋的情绪。

上片写户外,前两句专力写景。
“楼角初销一缕霞”,首先涌如今画上的是一座佳人居住的红楼,但词人并不描述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
韶光是太阳落山的一瞬。
起初,残阳斜射,楼角镕金,色彩极其艳丽;继而,阳光迅速消逝,楼角变得暗淡,朦胧,以至被夜幕挂上了面纱。
“淡黄杨柳暗栖鸦”,接着写红楼附近杨柳,这杨柳是“淡黄”色,解释抽叶不久,韶光应是早春。
在这嫩绿柳树的枝叶间,栖卧着归林的乌鸦,在“栖鸦”前加一“暗”字,既显此处人静,又显此时夜深,“栖鸦”与“淡黄杨柳”已经溶为一体了。
通过韶光的推移,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宁静、朦胧的夜景,为下边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美男和月摘梅花”,“美男”,像美玉一样俊秀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
本词所写,应是一位年轻的姑娘。
这如花似玉的佳人,披着银白似水的月光,采摘“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月、花、人三美相映,这是何等的意境,何等的画面!
令人拍桌赞叹。

在上片景物描写中,还充分显示了色彩的多姿和变幻,红楼、金霞、淡黄杨柳,玄色乌鸦,银白月光,嫣红的梅花,织成了一幅斑烂绚丽的图画。
人物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活动,犹如瑶池一样平常。

下片写室内,“笑撚粉喷鼻香归洞户”,写女子由院子回到了室内。
年轻的佳人采罢梅花,她面含微笑,手指轻轻拈动花枝,迈动款款碎步,她要回房去了。
“粉喷鼻香”即指梅花,因此色彩和气味代指物体,这种借代手腕,出自人们的体味和感触,很有点感情色彩。
“洞户”,本是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这里作洞房用,即姑娘所居深邃的闺阁。
这一句写得逼真细致,活灵巧现,使人读之如见如闻。

“更垂帘幕护窗纱”,“更”即“又”,佳人入室之后,立时就把帘幕垂挂下来,用一“又”字,解释每天如此,已成生活定例。
帘幕护住窗纱,严严实实,既遮挡风雨侵袭,又使人无缝窥伺,佳人很长于自我保护,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慎独高雅,孤芳不群。

“东风寒似夜来些”,“些”是宋、元期间语尾助词,读sā音。
这句是说,虽然佳人刚刚放下帘幕,入夜不久,由于是早春时令,东风一吹,仍觉寒气浸浸,犹如深夜一样平常。
不过佳人已“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然便不“管他冬夏与春秋”了。

唐圭璋师长西席评这首词说:“此首全篇写景,无句不美。
”从字面上看,此评固然精当,我们还应看到,词人写景的目的在于颂人,歌颂那位高洁俏丽的少女,她超凡脱俗,六根清净,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羁绊。
贺铸的好友,另一著名词人张耒为《东山词》写的序中曾说贺词“幽洁如屈、宋”,有人认为这样评价过高,不过屈原那种美人喷鼻香草的手腕,他还是学来了,最为随处颂扬的《青玉案》,表面看虽是一首艳词,实则这位“凌波佳人”不仅有美艳绝伦的姿质,而且带着孤芳自赏,寂寞幽独的气息,从她身上弯曲地表现了作者感伤出生、空想失落落的悲观感情。
这首《减字浣溪沙》中的佳人,可否算作她即是贺铸空想和欲望的象征,或者说便是词人的自况呢。

背 景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别号《浣沙溪》。
高下片三个七字句。
四十二字。
分平仄两体。
平韵体流传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
另有《摊破浣溪沙》,别号《山花子》高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洁,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作 者

贺铸(1052-1125年3月18日)字方回,别号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成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
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
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
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
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
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熬炼措辞并善融化古人成句。
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部分描述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措辞浓丽哀婉,近秦不雅观、晏几道。
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冲动大方,又近苏轼。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去世桐》、《芳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