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一贯是很多同学的短板,本日为大家详细解读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知识点有些多,大家可以先收藏,往后逐步的看!
(一) 直接抒怀
——直接抒怀也叫直抒胸臆。便是墨客在其诗作中暴露襟怀,不假掩饰笼罩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怀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办法比较直不雅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谈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央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根本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与世浮沉的思想感情。
【例2】:“去世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墨客至去世不忘规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墨客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候与墨客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领悟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墨客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开阔、真率而震憾民气。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顷刻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出路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朴拙动听。
【例9】: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措辞如此朴实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年夜方凄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墨客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落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怀
1
借景抒怀
1
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小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小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墨客藉以抒怀的工具,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通报了人们极为丰富繁芜的思想情绪。
【例1】:“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墨客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韶光是秋日,地点是塞下,详细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凄凉惨恻的景象,充分合营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陲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费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喷鼻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美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嫡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 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析】这是一首写乐景的词,在写春光妖冶时,在杏花和绿杨中,嬉戏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觉得到春游的愉快。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 韦庄《题金陵图》)金陵便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韶光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由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墨客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墨客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面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瞥见春光妖冶,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致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昔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传染力和效果。
2
借景抒怀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因此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绪,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引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样平常先写景后抒怀。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杜甫的《登高》) 【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墨客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墨客目睹苍凉恢廓的秋天景色,不由想到自己沉沦腐化他乡、年迈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墨客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不雅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干系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交融为一种繁芜但通情达理的心境,终极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不雅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景象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纭,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墨客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出息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
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实在表达了墨客与董大的深厚情意。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扫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冲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蕴藉、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清闲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不雅观《浣溪沙》)【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想熏染,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末了一句,写飞花似梦,小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墨客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近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各类佳处,个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神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自体验与亲自感想熏染。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析】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抒怀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怀,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主要手段,个中的景每每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怀,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述出了一幅俏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落落、依山的城郭、迎风飘荡的酒旗,逐一在望,经墨客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民气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觉得,现在墨客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长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墨客对江南景物的赞颂和憧憬。
【例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天景色。“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照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天景色。“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个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怀结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怀,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同等,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肚量胸襟。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析】此诗是墨客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全的。
⑥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身分,也有抒怀的身分,两者相互领悟,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纵然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买卖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表示墨客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例2】:“黄四外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陈亮《小重山》)【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薄暮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陪衬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弯曲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觉得。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墨客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殊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景象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生僻。
【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杜甫《登高》)【析】诗的前四句描述了一幅苍凉的秋天景色——哀景:急风震荡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纭凋落,江水奔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迎刃而解地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怀——哀情:交织着对国运困难的关注,对沉沦腐化他乡不胜的感伤。
【例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致,反衬墨客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墨客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以是有后两句的嗟叹。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因此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墨客归心殷切:以客不雅观景物与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的光鲜对照,反衬墨客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去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还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巨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央。这样,我们感想熏染到的,是不畏艰巨、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例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1)定义及举例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常常利用的表现手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质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取托物言志的手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例2】: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利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急迫哀求改良的欲望。
【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例4】: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便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理解。
【例5】: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每每采取托物言志的手腕,或借助喷鼻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想熏染,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便是立身品质高洁的人,不须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激情亲切赞颂和高度自傲。
【例7】:“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析】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采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表示。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怀的差异:
①借景抒怀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绪,表现的是感情,墨客在诗中表达的是蕴藉的感想熏染,以是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感情算作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主要的是墨客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
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阐明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绪一定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由于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例2】:“绊惹东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 柳》)【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不雅观外物之柳,又蕴藉地寄托了墨客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洒脱,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路子,遐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去世”的典故,抒发墨客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锐利,于蕴藉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本色上把矛头指向以天子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析】这首诗利用了托物言志的手腕;也有人认为利用了比兴的手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墨客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
借事抒怀(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②抒怀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怀。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析】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括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2】:“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析】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实在,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墨客心底的万顷波涛。名贵的交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奥深厚变革,去体会墨客那种沉痛惨恻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顾历史,阐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例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平生易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析】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役和各民族间的战役,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例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析】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革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直接抒怀与间接抒怀的干系范畴
1、点染
(1)观点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怀诗中比较常见,一样平常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勾引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2)举例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析】个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别的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例2】:“多情自古伤离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个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去”;别的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小雨” (《声声慢》)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末了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析】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
2、曲直
曲与直是墨客表达感情的两种办法。“曲”是婉曲蕴藉,“直”是坦直明了。
一样平常来说,墨客心情沉着时,喜好蕴藉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繁芜变革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憧憬的瑶池天下,明写了对瑶池的神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
”这便是“直”,一曲一贯间将墨客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因此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出生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弯曲表达的却是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情面冷暖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弯曲与坦直的利用,与墨客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3、隐显
“隐”与“显”,也是墨客表达感情的两种办法。“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由于曲便是隐,直便是显。
墨客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每每隐约其辞,采取隐讳弯曲的办法;其他的一样平常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例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析】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愿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弯曲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
【例2】:苏轼《江城子》(十年死活两茫茫):【析】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落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奥深厚。
4、移情
移情便是将人的情绪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以我不雅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例1】:《扬州慢》: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析】乔木尚且厌恶战役,何况扬州百姓呢?
【例2】: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析】墨客没有说若何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烛炬身上,烛炬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