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主庭院内的片石假山。
石头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地排砌于墙前,“以墙为纸,以石为绘”,得到广泛赞誉。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景石是古典园林的要素之一。
山石可以孤置欣赏、堆叠假山、驳砌池岸,也可以刻字点景、题诗咏志。
堆山驳岸哀求园林专家、叠石匠人具备较高的造园技艺,并合营独特的山水环境展开创作。
比较之下,以山石来点景咏志,则随意马虎许多,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

如今,景石险些可以融入各种城市环境和风景名胜之中,担当题名点景的重任。
只要找到巨石,请人题刻,或作为区名景名,或配以诗词警句,涂上朱漆、金粉,即成大不雅观。
如此一来,各地的刻石越来越多,体量也越来越大。
无论在大厦前、广场上,还是公园里、景区中,随处可见。
就其初衷而言,这些景石能够起到标志导引的浸染,却常常少了些传统石景艺术的意境和美感。
伴随城市更新,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增强,如何更好地发挥景石点缀城市环境、参与大众生活的浸染?这是值得磋商的美术话题。

承续人文内涵

景石艺术的意境和美感

刻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对坚固的岩石,古代先民曾自发地在上面刻文纪事,期望能与金石同寿。
刻在独立石块上的,称为“碣”;刻在崖壁平整处的,称为“摩崖石刻”。
本日在连云港海边,人们依然能够看到汉代的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石上字迹清晰可辨,横卧在沙滩崖岸、蓝天碧海之间,散发出苍茫古意。

随着园林营造的兴起,赏石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承至今。
山石,不再只是自然的赠送,更被授予正派、高洁等品性,寄托情志,表示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和精神追求。

园林之外,城市景不雅观中的刻石,还常常传达众人更具普遍意义的美好期待与家园故土之情。
洛阳桥横跨在泉州洛阳江入海口,桥旁磐石上横刻“万古安澜”四字,苍劲遒丽,寄托了沿海乡民祈盼安然的心愿。
无锡鼋头渚临湖石壁上题有“包括吴越”四字,既写出头具名前恢宏磅礴的湖景,又引人思及湖水所孕育的家园与公民,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刻石为城市山水的自然之美,增长了不可短缺的人文秘闻。

由此反思,如今一些城市景石,不重视对题刻内容的琢磨,不仅削弱了山石的丰富内涵,更错失落了彰显地域文化的良机。
只管当代景石未必都要镌刻诗词歌赋,但也应做到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题刻内容应是对主题、情绪的诠释与凝练,富故意境格调与人文情怀,同时应与题刻的书法、篆刻相得益彰。
当幽美的文辞笔墨与城市环境相映成趣,刻石的生命力便得以延续。

看重审美体验

刻石综合了赏石、诗文、书法、篆刻、理景等多种艺术,成为沟通人与自然,彰显审美意见意义,营造深远意境的空想载体。

古代石景艺术的一些基本设计理念、手腕,本日依然有实在际代价。
例如,明代计成《园冶》提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揭示了造园艺术的奥妙——谨慎节制,小中见大,以少胜多。
这意味着无论在古典园林,还是城市广场,景石都应是整体环境的点睛之笔,贵精不贵多。

拳石虽小,足以象征衡岳。
城市景石设置应看重摆放办法,借鉴传统园林理法,合营周围的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等,利用以石障景、对景、点景等技巧,营造富有层次感的多重景不雅观之美。
例如,侯仁之题写的北大“未名湖”景石,立在湖边西南一隅,非走近难以瞥见,其位置、大小、形态俱佳,镌刻出燕园的独特气质。

传统园林还十分重视景石的赏鉴。
石质有玲珑和古拙之别。
前者以太湖石为代表,因其瘦、漏、透、皱之美,备受造园者青睐,这类石材以赏石自身为主,题字常在不起眼处,多加题刻易伤其质。
城市中的刻石则以古拙石材为佳,苔侵藓剥、风吹雨蚀的痕迹,反而更添朴实率真的气韵。

如今,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使名石、奇石、巨石的获取更加便捷。
一些城市景石设计也盲目追求大体量,而不看重景石的造型、质感、摆放办法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关系,难以给人美的享受,这一征象值得把稳。
石头并非越贵重越俏丽。
传统景不雅观营造向来崇尚俭省朴雅,为求名石不惜工费远途搬运,自古便备受争议。
无节制地耗费资源,在看重环保的当代社会,更不可取。

选好石、用好石,充分发挥石材的天然魅力,既是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也是塑造今日城市自然之美的关键。

创新景不雅观设计

伴随社会思想不雅观念、科技水平、空间环境的发展,仅继续传统石景艺术精髓尚不敷以跟上时期步伐。
如何使刻石成为当代城市景不雅观的亮点?还需不断创新设计。

科技进步大大丰富了石材种类,除传统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等,许多人造石材也被运用于当代景不雅观设计中。
人造石材可塑性较强,在实现设计意图上具有独特上风,拓宽了景石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当然,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还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同时,随着科技参与,石景与声、光、电的结合愈发紧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领悟呈现出多元的视觉效果。
对新材料、新技能的利用,匆匆使石景艺术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如今,刻石从寄情之物,进一步走入城市公共空间,走向大众。
石景艺术更应强调与“此时此地”相谐适,彰显时期之美、地域之美。
设计理念既要从传统中来,也要向现实中去,可以从装置艺术、雕塑艺术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各种艺术流派中借鉴履历,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形式、新风格。

《 公民日报 》( 2020年08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