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讲述毛主席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傍晚,于海上见到打渔船被汪洋吞噬的场景,于是遐想到了“往事千年”,感叹古今裂变,新时期有了新的气候。
词浸染语普通,捕鱼船的微小与一片汪洋的弘大,形成了光鲜的比拟,极具艺术传染力,叙事追昔抚今、大开大合,因此一贯深受读者喜好。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捕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口语翻译:
滂沱大雨降落在幽州和燕州的大地上,台风卷起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海上的捕鱼船,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此时谁能知道它去了哪里呢?
往事回溯到一千多年前,魏武帝曹操曾经在碣石山上,留下过《不雅观沧海》的名篇。如今我们看到的场景,和曹操当年看到的是多么相似,可是人间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的是毛主席在傍晚台风中于海上亲眼见到的情景,而下半阕写触景生情后产生了遐想与感慨。但是上阕的写景,也不是大略地描述风景,而是有所暗示。
毛主席开篇就写自己在傍晚于海上见到的狂风暴雨,同时借用“幽州”、“燕州”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历史名词,暗示海上的风云变幻与历史潮流的动荡息息相关。
“幽州”在古代曾经是中原主体王朝的北方边疆线,一提到幽州,每每就意味着经年累月的决斗苦战,而燕州则是年夜方悲歌的“游侠”故乡。
“大雨”既是指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暗示动荡变幻的历史、社会大环境。在这种风雷动荡的时候,征战疆场的勇士与纵横江湖的游侠们,在狂风骤雨降临的薄暮齐集。
这个时候,毛主席没有去描写战士与游侠们的详细行动,而是对北戴河中一只小小的捕鱼船的去向,进行了单独的描写。
那个年代的捕鱼船都是渔民低廉甜头的小船,抵御风浪的能力较差。这样的小船在七级台风肆虐的大海上,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这只捕鱼船到底是被汪洋吞噬了,还是被海水冲向了另一边呢?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一段描写详细展现了毛主席在动荡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伟大同情。
在词的下半阕中,毛主席对面前的情景进行了历史的回溯与遐想。他想到了一千多年前,魏武帝曹操出征乌桓的时候,也曾经经由北戴河的西南面。
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曹操登上了碣石山不雅观海,写出了千古名篇《步出夏门行》,个中第二首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雅观沧海》了,诗云:
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
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
魏武帝曹操在这首诗中写出了秋日的傍晚,大海上的壮美景不雅观。海边草木丛生,海上星汉残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时,大海上还是是一片日升月沉的壮丽景象。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已经52岁的曹操为了巩固既得的战果,决定远征乌桓,肃清袁氏势力的残余。他于五月雨季出征,为了抢得作战先机,他选择了一条良久没人走过的路。
曹操率军一起“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前后共花了三个月的韶光,从“无终”(大概在如今的天津)跑到柳城(如今辽宁朝阳南),一举端掉了乌桓的老窝。
这一战打得十分惨烈,“乌桓军大败,去世者被野”。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此战对巩固中原的安全是有利的。
不过从平生易近的角度来看,结果是相称残酷的。曹操之子曹植曾经写过一首《梁甫行》,描写战役结束后,乌桓一带百姓的生活场景。
诗中说当地的人居住在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为了躲避战役,这些人有家不敢归,以至于“柴门何冷落,狐兔翔我宇”。
狐狸和兔子把民居当成了自己的天国,在里面上蹿下跳,人反而跑到山林里面去当了“野兽”。以是说战役是把双刃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从古至今,一贯有人认为历史是靠英雄书写而成,但是历史何尝不是由公民的血泪书写而成的呢。公民就像是狂风骤雨下,汪洋大海之中的那一条捕鱼船。
毛主席一贯都非常欣赏曹操,认为他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允文允武的真英雄,他的《不雅观沧海》也是一首不朽的名篇。
不过曹操笔下的这首《不雅观沧海》与毛主席写的这首《浪淘沙》比起来,还是欠缺了一点点人文关怀。
毛主席这首词末了的“秋风萧瑟今又是”,写的不是他与曹操不雅观海详细的韶光的重叠,而是指他当时所在的地点、景致的景况,大致与一千年前是相同的。
不过,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词中的“秋风萧瑟今又是”的所指: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到了1954年的夏天,中国的外忧问题暂时得到了缓和。
那个时候,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台湾问题了。那么,要不要像曹操平定乌桓一样,出兵办理台湾问题呢?
重点在于“换了人间”,以前的曹操是军阀,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可以视人命如草芥,如今的中国可大不一样了,我们的国家是公民当家作主的,不会再涌现不顾捕鱼船去世活的情形。
结语一贯非常喜好读毛主席的诗词,一边阅读,一边做自己的理解剖析,只管受知识的局限,有时候解读得不是太准确,但是坚持下来总还是有所得的。
最初读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时,创造它有模拟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的痕迹。不过词的立意、构思和叙事风格和后者截然不同,以至于毛主席自己不说,都没有人知道。
以是当时读完往后感到非常愉快,以为自己又学到了一种创作“偷师”的技巧。但是对付词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做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今重读这首词,由“秦皇岛外捕鱼船”遐想到革命战役背景下底层公民的困苦,再想到毛主席一向尊重与关怀底层百姓,把公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真英雄时,才能真正理解词末“换了人间”的真谛。
人们常说,“五百年才出一个毛泽东”,像毛主席这样时候把公民的生命安全与福祉挂在心上的好领袖,怎能不让人深切地追思思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