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全部连对吗?

现在这些小学生的诗词储备,

你赶得上吗?

试卷上这些诗词句子出自哪里?

小学二年级试卷上的诗词连线你能连对吗

我们来看一看。

鸟鸣涧

作者: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描述山间春夜中宁静而俏丽的景致,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柔美。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腕极见墨客的禅心与禅趣。
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拜别,白天的繁盛热闹繁荣消逝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实在“空”的还有墨客作为禅者的心境。
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想熏染的情景。

终南别业

作者: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得意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情。
前六句自然闲静,墨客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傲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墨客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条有理,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春望

作者: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悲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墨客牵挂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斥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风雅,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墨客爱国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此词里一个个画面,流露出墨客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屯子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一种宁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落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落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景象时阴时天晴旧游之地的溘然涌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村落庄生活的热爱之情。

趵突泉

作者: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

泺水之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
虚谷长久喷涌,耽心元气泄尽,纵然大旱年景,不怕东海干枯。
云雾蒸腾而去,滋润津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声而起,震荡了大明湖。
时时来到泉上,濯洗全身尘土,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敷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下野外里栽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革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此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落典雅,洋溢着墨客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满。

国风·魏风·硕鼠

作者: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国风·魏风·硕鼠》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国风·魏风·伐檀

作者: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

知识遍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期,听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出发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霸占突出的地位。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50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便是音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爱崇的意味。
“颂”是用于宗庙敬拜的乐歌。
《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宝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构造上多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怀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措辞上多采取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当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险些都已经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