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紧张说的,是一首写“秋声”的词作,这首词来自于著名的词作家蒋捷,词牌名为《声声慢》,这首词也因此“秋声”为题材的作品,词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秋夜中的各类秋声,用笔非凡、意味独特,堪称同类词中模范。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悲惨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上片起首三句,是领起全词的句子,点名了秋日的时令,这个时令是被黄色的菊花、赤色的枫叶所统领的时令,而除此之外,最能打动人心的,便是窗外那连绵不断的片片秋声,听来让民气中激起阵阵悲惨。这些秋声都是什么呢?
首先是秋风秋雨夹杂而来,“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淅淅沥沥,催民气肝,让人永夜难眠,而这时,在风雨声中,又传来了稀稀疏疏的更点之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古代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又分成五点,这里以“二十五点”入词,很明显表现了主人公彻夜不眠,永夜难熬的孤寂。
当然,随着风声而来的,还有檐底的风铃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而妙在作者的想象之语,他本以为这是老友的玉佩之声,可是仔细一想,老友正在远方,也不可能在深夜来访,仔细一听,原来是风吹过铃声。这样的一个弯曲描写,便用笔极妙。
下片开始,将韶光从深夜转到了黎明,也可见作者深夜不眠。“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月落,号角起,军营中人马骚动不安。实在作者这里着重写军营,是和他生活的时期有关的,蒋捷在元朝灭亡南宋之后,便隐居不仕,此时正是元朝统治天下,那么听到这些军旅之声,自然比秋声秋雨的声音更加凄厉了。
接着写邻居的主妇一夜未眠,正在赶制冬衣的捣练砧声。然后借虫声,来倾诉“愁”之一字,“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这实在是作者感情的转嫁,他的满腹苦处和忧闷,正如蟋蟀声一样平常,无穷无尽。而这时,一声雁鸣横空而过,仿佛作者的忧闷,又和大雁有了共鸣之处,词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无尽的感叹。
这首词,从“豆声雨”开始到“雁声”结束,写了秋夜中所听到的数种声音,但是无论是哪种声音,都不分开开头的“悲惨”心境,这正是词民气绪中的反响,才使他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显得苦闷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