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秋明月诗五首,首首有佳句,写的是深奥深厚的兄弟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中秋明月诗,是宋朝文学大家苏轼的作品,期间的英气狂放不输李白,但中间的旖旎低回,又别有清丽柔情,由把酒对月,到月下狂舞,如仙如梦,又到回到人间,高亢处直上云霄,低回处,下到明月幽窗,起如山风天籁之响,细如悠缓丝弦之秀,末了又犹如交响曲憨实的收音,唱尽人间悲欢离合,落脚在普天之下有情人的祝福和共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中秋明月五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后是兄弟情深

这是一首中秋和中秋明月的力作,情境交融,感情饱满,写尽天上人间。
历代传唱不歇,当代更有邓丽君等歌星艺人倾情演唱,可谓是中秋佳节必备的诗词兼歌曲,随处颂扬。

那么本日我并不打算就这首词的艺术传染力作深度解读,由于我要谈的是背后的故事。

比如这首词,这么大气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什么韶光做的,是写给谁的?他何以能够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样惆怅无奈的人生感悟?

很多人看到这首诗大气又绮丽,会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有是朱阁,有是绮户,又是婵娟。
但实际真的不是,或者表面上可以这么解读,但骨子里不是,这是比爱情更牵动人心的一种感情,才使得这首诗格外有着深厚的情绪力量。

由于苏轼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是什么人?子由是苏辙,苏轼的同胞兄弟,比苏轼小两岁。
这兄弟俩的感情仿佛前世修定,两个人一起终年夜,一起读书,问题是和很多兄弟不一样,他们相称和蔼,而且还心腹。

哥哥苏轼非常喜好这个弟弟,到哪里都带着他,苏轼的性情中有豪放浪漫的一壁,弟弟内秀沉稳,但是具有一种傲娇的冷诙谐。
他们有着别人不明白的各种发展的梗和愉快。
切实其实两个人便是一台戏。

有次读书的时候,下着大雨,同窗四人于是夜雨联诗。
陈建用说“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说“夏雨新凉似秋”,苏轼说“有客高吟拥鼻”,末了弟弟苏辙卖了关子,半天指着桌上的馒头说“无人共吃馒头”。
几个人努力风雅,结果被苏辙一句平白的俗话打趣,想想也是对的,一时大家笑疯了。
苏轼最明白苏辙这种恰到好处的装憨,这是弟弟的优点,也是苏轼心疼他的地方。
苏辙不是那种放得开的人,但是在哥哥面前会放松,且肚子里相称有货。

而且苏辙身为苏轼的兄弟,一辈子乐意和苏轼共一个冷面馒头。

话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同时在这年春天考中会试,但是母亲却在四月份亡故。
照顾父亲的任务落在两兄弟身上。
苏轼去凤翔做官时,弟弟放弃外派的官职,要求留在父亲自边照顾父亲。

在苏轼29岁和苏辙27岁时,他们有失落去了父亲。
苏轼对付苏辙的爱包含了长兄为父那种情怀。
在看到朝廷被王安石等新法派垄断之后,他主动作了一个决定,便是哀求去外地做官,最好调到离弟弟近的地方,兄弟可以时常见面。

但是为了这个欲望,他等了五年。

这一年苏轼在山东做太守,在这里过中秋。

“人有悲欢离合“。
虽然兄弟俩人才各自三十多岁,但是已经领略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父母早逝,兄弟聚少离多,仕途不是年少时想象得那么风光。
已经失落去了父母的两个兄弟,都将对方看作人间嫡亲至爱的人。

这里的但愿人长久,更包含着康健,忧患,无不是最深的心情。

两年之后苏轼在徐州,弟弟苏辙在南京,两个人终于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了韶光见面,他们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弟弟苏辙来到徐州和苏轼生活了三个多月。
又过了一个美满但是让人感慨万千的中秋。

此时苏轼39岁,苏辙37岁,父亲离开他们已经十年。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 中秋月》

携手看月。
那薄暮的云彩消散,天空如此清凉带着寒意。

天河高,万籁无声,看着玉轮如玉盘玉轮缓缓迁徙改变。

在宋朝,中秋明月的团圆之意比唐朝更为真实恳切,经历了家人去世,这人间的两位嫡亲兄弟,更懂得中秋的含义和团圆的宝贵。
他们在一起,便是曾经的苏家未曾破碎,他们在一起,便是一轮圆月,一个生理的家。

且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美最清最圆之月,是从春到秋,是历经寒暑,与他们更是七年之后的月光普照,怎么能不珍惜感怀?

然而此时他们都是成年人了,仕途凶险,各有任务和包袱。

以是一向豪迈的苏轼在亲人面前,也特殊惆怅和伤感。

我们这生平只怕注定了聚少离多,这样俏丽的月色,此生此夜不会常有,不知道明年你和我,是在哪里看玉轮?

人生涯着,成人的天下处处江湖,就算是有心,只怕也很难有机遇年年相守啊。

果真,第二年中秋,他们没能在一起。

俏丽生动的云景,有许多星星。
夜空有通亮的圆月和多云,宁静的自然背景。
夜间户外有月光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干瘪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相)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苏轼《中秋月寄子由三首》选录

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生病,却也分外怀念弟弟,也只有在家书和诗信中,看到苏轼最伤感的一壁。
这不是应酬的作品,这是写给弟弟的中秋诗信。

弟弟,去年中秋我们在城东看水看月,今年我病了,且窗户也是破的,好在可以在窗户中看玉轮。
而且我今年收入也不好,李太白的英气,变成了潦倒穷困。

这生平病,老虎也成了病猫,竟然有后事之悲。
也不知道我们能活多久,像去年那样的赏月怎么会年年都落在我们身上。
我听见鱼缸里鱼在冒泡泡,仿佛俺的叹气。

大概只有在自己的弟弟面前,苏轼才可以真正倾诉人生的失落意吧。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去。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选录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转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选录

这三首诗无不是写的,弟弟,我不但是顾虑你,我很想回到过去的岁月啊,童年不可期,去年也行。
大概此时苏轼已经预感了出息不妙。
没有势力,仅凭才华立身的他已经觉得风雨将来。
他能够以为人间间有一种安定的,便是弟弟苏辙。

夜空,大明月。
night sectional sky, large bright moon

果真第二年,“乌台诗案”陡然降临,43岁的苏轼因文下狱,形将问斩。
苏辙以削掉自己的官职和出路在天子面前,要求保住苏轼的性命,并乐意自己将功折罪。
在一百来个昼夜里,苏辙为了救苏轼,能够跑的道路都已经跑遍了。

苏轼更是以为对不住苏辙,自己身死是小,一家老小,都会落在苏辙的身上,他作为哥哥,情何以堪。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大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绝命诗是写给弟弟苏辙的,与君世世为兄弟,这是遗言,足以掂量出情绪的力量。
真实不虚。

这对难兄难弟,也是命运干系,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谪后,弟弟苏辙的环境也差不多。
但是苏辙毫无怨言。
苏轼临去世前最想见的人便是弟弟,但是弟弟远在常州。

多年往后,苏辙遗言将自己和苏轼埋在一起。
年轻时苏辙说那些人“无人共吃馒头”,但是他和苏轼不一样,他乐意和哥哥一起吃冷馒头,睡在一个土馒头里。

他们是兄弟,是亲人,更是心腹。

年年明月短松冈,中秋月,中元月,春江月,为他们圆,听他们月下联诗,永久少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中秋赛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