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并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贝,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奥深厚的人文情怀。学习古诗词,可以在体味古人思想情绪的同时增加对人生的感悟,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诗词传授教化的显性目标便是把古诗词当作“措辞”来读,读懂古诗,便是读懂古人的措辞,与古人“交际”,从中读出历史典故、人情光滑油滑和生活百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古诗词传授教化提出,“理解欣赏作品的措辞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不同期间、不同风格的诗词名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咏古抒怀,雄浑苍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豪迈悲壮,怀古伤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品读诗句应感想熏染其不同的措辞风格,体悟其声韵、句式、节奏的灵巧变革。
语文核心素养即“措辞建构与利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词传授教化隐性目标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古人常说:“文以载道。”高中语文传授教化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育人重任。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奥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聪慧结晶。古诗词以精练的笔墨集中展现了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情绪不雅观念和哲理代价。高中语文古诗词传授教化,应看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通过感想熏染古诗词意境美、措辞美和思想美的办法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有利于提高道德教化,自觉传承中华精良传统文化。
传授教化策略:措辞建构与审美鉴赏并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下的古诗词育人传授教化,应从积累、整合与建构古诗词措辞角度入手。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中国古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幽美的措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措辞的建构要从体悟诗句措辞表达入手。“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叹命运相似,“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赞颂大自然的美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强调追求真理的代价,这些诗句共同的特点便是极具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之一,高中语文古诗词传授教化首先应在理解意境的根本上对措辞进行还原与重组,提升措辞理解与建构。其次,应鼓励学生通过吟诵古诗词加强措辞感知。吟诵就像是打开中原措辞宝库的钥匙,学生通过吟诵古诗词,不仅能品味丰富的措辞表达,而且能美化心灵、提升气质。末了,从措辞形式上看,诗与词都有自身的格律,也讲究声律和音律,传授教化中应看重勾引学生从节奏与韵律的角度进行措辞建构。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首先,古诗词审美鉴赏离不开“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理论,“知人论世”是古诗词鉴赏的一种有效路子,在赏析作品时“作品”“作家”“时期”三者互为条件。当然,“知人论世”的重点在于“知人”,即理解作家的思想性情和社会经历,从而理解作品。其次,长于利用“以意逆志”的审美鉴赏方法,既要有历史感,更要有现实感。语文传授教化要从作品整体出发理解诗作的主旨,同时懂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解读文辞。比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本诗句并不看重解释黄河的真正源头是哪里,西席应勾引学生感想熏染墨客望向气势磅礴的黄河后内心的真实感想熏染。这种鉴赏办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主不雅观感想熏染融入欣赏的过程中理解诗意,生发全新的旨趣。再其次,“意象解读”是诗歌文本建构的基本办法。我国古代形成了富有东方魅力的审美理论体系“意境”理论。古代墨客根据不同的生活感想熏染和审美追求,构筑不同的意象,比如柳、菊花、荷花、梅花、明月、松柏、鸿雁等,这些意象表达了墨客不同的情绪。
传授教化评价:评价标准与文化自傲共建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突出对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评价欣赏。指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传授教化评价,不仅须要工具和标准,更要看重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能力,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湛,从而增强文化自傲。
古诗词传授教化不能只看重闭幕性评价,以成绩和排名来选拔学生。评价标准要突出“过程性”,全面稽核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要采取发展记录的办法,制订能够反响学生古诗词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如关于学生是否能够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诵读古诗词的语感、语调、语气是否符合意境,措辞积累与诗意、诗境的“对接”是否融洽,诗词表现手腕、措辞风格能否节制,以及是否具有对不同作者同一主题作品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期间作品的比较阅读能力。此外,学生是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主体,要勾引学生评价自身对学习目标是否理解、针对详细学习内容的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是否满意等,从而形成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整合机制。总之,语文课标下的古诗文评价标准,应符合合理性、科学性、综合性、实时性等原则。
语文课标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与助推器。语文教诲要守住中华精良传统文化这个“根”。生命力兴旺的古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中国古代精彩的墨客将自己的爱国激情亲切与真切情绪写进诗句,对薪火相传的代价与崇奉作出武断而有诗意的表达。屈原的《离骚》、辛弃疾的《青玉案》、杜甫的《蜀相》等,这些古诗词都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相连的展现。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应借助古诗词勾勒出古代文人的高尚品质和诚挚情绪,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清楚地理解民族精神与文化,通过古诗词传授教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培植者和接班人。
古诗词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高中语文西席在传授教化中应遵照语文课标的精神与哀求,做到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并重、措辞建构与审美鉴赏并进、评价标准与文化自傲共建的育人导向,进而实现以文化人的课程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诲学部)
《中国教诲报》2023年03月24日第5版
作者: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