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最令打工人头疼的不是事情,而是五花八门的培训和洗脑会议。

有时,老板训员工,如父斥子。

说者咬牙切齿,撕心裂肺。
听者尴尬不已,如坐针毡。

每一个尬会都是一场职场韧劲,涵容万物的磨练。

苏东坡的一首诗南华寺彻悟生命的功课

还好,吾有绝招度过那些尬得会掉渣却无处可逃的会议。

想当年,为了五斗米,为了扛过那些洗脑会议。
我把苏东坡的一首诗抄在了条记本的扉页上,在开会的时候,常常翻开来看。

就这样,安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磨练。

为什么是苏东坡?!

由于太喜好了!

纵不雅观中国墨客词人,心态最好,内心最强大的莫过于苏东坡了。

只有老苏的思想境界才能帮我屏蔽一个又一个尬会。
继而,安住在祥和之中,笑看风云。

这个生平不是被贬谪,便是在贬谪路上的伟大且洒脱的灵魂。

从杭州到黄州、儋州、惠州,一起风雨,生平磨难。

仕途虐他千百遍,他待生活如初恋。

老苏制东坡肉,酿美酒,谱诗篇,热爱从未消减。

面对坎坷的命运,被贬惠州的时候,他“日啖荔枝三百,不辞长作岭南人。

差点掉脑袋,又被贬到烟瘴之地,竟能津津有味地品尝起岭南佳果。
试问谁能这么洒脱?!

俗话说,人生有四件赏心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老苏偏偏SAY NO!
他说人生赏心悦怀的事情何止四件!
不信?!
他一口气罗列了十六件,专治各种不服!

《赏心乐事十六件》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喷鼻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操琴听者知音。

细细品来,件件是惬意惬意的乐事!
原来生活这么美好!

那么有什么值得自怨自艾,悲悲戚戚的呢?!

没人能打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老苏在仕途中,虽然屡遭打击,险些丧命。
但是老苏仍积极坚持做一个精良的公务员,为地方百姓造福,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也是老苏又一可敬之处。

话说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又被贬儋州(今海南儋州)。
听说在宋朝,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惩罚。

老苏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办学堂,兴学风。

苏东坡兴教办学,使儋州一改无人进士及第的历史。
这位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留下了超过时空的印记,儋州自此有了东坡村落、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

苏东坡在多舛的命运面前,永久是那么宽仁大度。

苏子的才华少人能及,苏子的磨难鲜有能忍,苏子的旷达决非一样平常的境界。

東坡游庐山,至東林,作偈曰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异日如何举人?

在幻化无常的天下,在荆棘满布的进程,苏子听到了法音流布,看到了清净法身,万千的感悟,如何诉说?!

只有一颗稚子之心,才能在沉重的生命作业面前,不负生命的义务,不负山河风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苏子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诗,我把它抄在了条记本上。

《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髓精辟。

中间一念失落,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原形,冲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在贬谪的途中,到了曹溪南华寺,拜会六祖真身。
写了这首《南华寺》。

听说,苏东坡曾多次到南华寺,拜会禅宗祖师真身。

六祖座下,苏子泪奔,白发萧疏。

苏子一贯追寻的生命答案,彷佛就在面前。

他自问自答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是啊,苦苦的探寻,便是为了识得“本来面”啊!

那个“父母未生前本来面孔”,那个生命所有的答案!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所有的生命进程、体验、感悟,如人饮水心里有数,无从叙说。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髓精辟。
中间一念失落,受此百年谴。

这大概是苏子自己对生平弯曲坎坷的终极阐明。

本来的修行人啊,累生累世的修行。

人生不过百年,一念无明,竟堕入这百年的磨难。

“抠衣礼原形,冲动泪雨霰。

放下身心天下,顶礼膜拜。

拨开生平的风雨磨难,原来这样,本来如此啊。

苏子彻悟,“悲欣交集”,泪如雨下。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六祖庭前,曹溪清泉。

没有任何措辞足以表达,那个实相。

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

彻底的领悟,彻底的和解。

条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我将这首《南华寺》抄在扉页上。

有时反复地默读,读一个觉醒了的灵魂。

林语堂师长西席曾说过,“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这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确极富传染力。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得不佩服这老头儿心真大!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家齐心专心的敞亮豁达,哪来的风雨。

这样诚挚清净、豁达宽仁的灵魂,不能不爱。

【书剑逍遥游原创,欢迎关注,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