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墨客王湾的一首著名山水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借景抒怀,景中含理,意境高远,壮丽疏朗 ,道出了盛唐的万千气候与博大辽远,令民气神往之。

墨客羁旅的韶光点,正是冬末早春之间,也便是新年前后。
本日正月初六,解读这首气候博大的新年之作,非常应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正是墨客送给我们的最好祝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是说,旅人的道路,延展在青山之外;江上的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
这是写“旅行之心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青山”“绿水”,分别嵌入两句诗中,让人感想熏染到江南的美好,同时也展示出墨客旅途的心情非常的愉悦。
仔细一看,首联亦是对仗工致,且不露痕迹,尤其是一个“外”字,一个“前”字,奥妙地表达了江熏风景的美不胜收与目不暇接。
让人想起王维《汉江临泛》佳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是说,春江潮水,连接大海,两岸与江面齐平,十分开阔;江风正剧烈地吹着,帆被吹得鼓鼓的,端直高挂。
这是写“人生之底色”。

这两句是千古佳句。
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皆是一“横”一“竖”之景,意境高远,气候相似,不过一在塞北,一在江南。

“潮平两岸阔”一句,颇能让人想起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来。
在盛唐,镇江是长江与大海交汇之处,江面十分开阔,不远处便是“海陵不雅观潮”的发生地。
王维诗句,““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便是对付海潮的精彩描述。

由于“潮平”,以是才会觉得“两岸阔”;由于“风正”,以是才有“一帆悬”。
由于要远游,才能见美景,由于要出发,才能抵达空想。
诗中全然写景,却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辞旧迎新之际,开拓进取,扬帆远航,勇立潮头,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与底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是说,远眺江面,一轮朝阳,从夜幕之中,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的春天来了,一年又结束了。
这是写“大唐之气候”。

这两句亦是千古佳句。
表面看是写昼夜交替,春冬交替,新旧交替,实则是写人生更迭,国家变革。

“残夜”的阴郁究竟会过去的,而“海日”的光明,也一定会到来;“旧年”的寒冷,一定会过去的,而“江春”的温暖,也一定会如约而至的。
新生的力量,一定会取代旧的力量。
历史的车轮,虽然会遭遇一些挫折,但始终会永久向前的。

墨客于写景之中,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气理趣。
即,曙光必将取代阴郁,春天必将驱散寒冷,希望必将取代绝望,统统美好必定会如约而至!

听说,当时的宰相张说读到这两句极为讴歌,亲自书写,悬挂于政事堂上。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则高度评价,将这两句作为区分初唐、盛唐、中唐的评判标志。
并表示,“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明末清初王夫之则评价这两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是说,家书如何才能投递呢?就请北去的归雁,将之捎回洛阳老家吧!
这是写“心中之乡愁”。

尾联,墨客迫切想将面前之景,写成书信,寄给北方的亲人,恰好北归的大雁途经,捎去了墨客浓浓的乡愁。
“洛阳边”呼应开头“绿水前”,一南一北,大开大合,使得这首诗空间辽远,意境开阔,美不胜收!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江南意》,收录在《河岳英灵集》中,“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落,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不雅观气候,惟向此中偏。
”可以作为解读本诗的另一个注脚。

纵览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篇描述新春活气之景,而又处处隐含思乡怀亲之情,是为羁旅诗中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