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采江山之俊势,不雅观天下之奇作。”,总章二年(669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踏上剑门古道,开启长达两年之久的蜀地之行。
“远游江汉,登降岷峨。”,由于《檄英王鸡文》,十九岁的王勃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远入川蜀,便是借蜀地盛景排解心中烦忧。
同年夏天,王勃抵达四川境内,绵州、梓州、玄武、德阳、成都等地,都留下了他游历的足迹,蜀地秀美的自然风光令其心境渐佳。
与长安故人故友薛华再度相逢,为孔庙撰写碑文,和益州都督府群官交游,重阳节和卢照邻同登玄武山,王勃在蜀地的日子过得很充足。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可是,江山虽美,信非吾土,遥望京城长安,王勃究竟还是倦怠了游山玩水的雅兴:他想回家了。
咸亨元年(670年)早春,王勃客居成都,郊野踏青,面对锦江发达的春色,愈发思念远方的家乡,《早春野望》即作于这个时候。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nì)极,花柳映边亭。 ——唐 王勃《早春野望》
简译:
宽广无垠的江面上,春潮涌动,白色的波涛一波高过一波,远山挺立峭立,晨光中,绵延不断的峰岭上一片青绿。
一个人独居他乡,韶光久了,就起了回归之念,登高望远,只瞥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的驿亭,和一派美好春光。
赏析:
王勃这首小诗,通篇没有一个字写思念,但那空寂无边的春色里,却分明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
“江旷春潮白”,首句写水,是近景刻画,冰雪溶解,江水初涨,春潮涌动,江面宽阔显得十分空旷。
“山长晓岫青”,次句状山,是远景描述,东风送暖,草木返青,清晨的阳光下,绵延的群山一片青翠。
“江旷”、“山长”,寥寥数笔,即将一幅雄浑阔大气候万千的山水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面前一亮。
但这样壮阔的背景,也更衬托出独居异域墨客的孤单寂寞冷,山辽地阔,沧海一粟,自己终是过客而已。
“他乡临睨极”,第三句写人,登高望远,这蓬发达勃的春光该当也到秦原了吧,故乡是不是春色妖冶?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千里为客,羁旅淹留,光阴蹉跎,转眼又是一年春来早,何日重返故宅?
“花柳映边亭”,尾句承上,是了望的结果,山重水复,不见远方的家乡,唯有掩映在红花绿柳中的驿亭。
首句望近水,次句看远山,第三句登高远眺,山河远阔,不说思念,而那乡愁就氤氲在这再三凝望中。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回不去的故国,李煜怕触景伤怀,对南国物候,王勃思念的是京城长安。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位少年才子又岂甘命运如此蹉跎?游历山水,疗愈心灵,而后,还是要连续上路。
“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其在物而有焉,余作甚而悲者?”,如涧底松般,他一贯旭日而生。
以是,山高水长,他思念的即是远方的故乡,也是曾经让他放飞空想的京城长安,回归便是迫不及待。
后记: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唐 王勃《羁春》
花着花落,春归两度,王勃在蜀地游历了两年零五个月的韶光,“神机若助,日新其业”,创作颇丰。
一起走来,他写下30首诗记录行程,并作《入蜀游记诗序》,成为巴蜀旅游史上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羁旅长堪醉,每到春来还依旧,他对故乡的顾虑和思念之情从未停歇。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幽美的南国景致,也为其增长了许多的乡思和烦忧,及出生茫茫之愁。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咸亨二年(671年)冬,王勃告别蜀中朋侪,终于踏上了返乡之路。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而那岁首年月春的江边凝望,却永久定格在光阴里,如诗如画,美到极致……#冬日生活打卡季##今日诗词鉴赏#
参考资料:
《新唐书 王勃传》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回绝搬运和抄袭额,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欠妥联系删除,感激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