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434)
百炼千锤一根针,
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
只认衣冠不认人。
《咏针》文映江
文映江从小勤奋好学,饱读经史,能诗善文,便是屡试不中。辛亥革命后还乡,不参加民国政事,率妻儿种田数亩。《咏针》诗虽名为咏针,实为讽刺,但诗中只字不提讽刺的那类人,纵然如此,明眼人也能知道是讽刺哪一类。
相传四川的文映江 “解甲归田”回家乡,一天,他约几个乡邻到茶馆喝茶。一个迟来的人就问文映江:“文老爷来了吗?”旁人说:“这便是文老爷!
”那人竟不肯相信面前的布衣老人便是“文老爷”。
文老爷将那些只看外表的人比喻成针,由于针只能用来做衣服,当然只认识衣服不认识人了,他还用这首诗讽刺那些不睬解知恩图报的人。此诗也是借缝衣针来讽刺那些只根据外表判断人的好坏而不看重内在的人。
此诗借物喻人,巧用比喻的手腕,用缝衣针来比喻看人只看外表、钱财的肤浅势利之徒。”一颠一倒“这四个字明显地表示出墨客对势利小人横行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批驳与无奈。诗中只字不提讽刺的哪类人,但能一眼看明白这首诗讽刺的是哪类人,这便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