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七夕节古诗词赏析(十一)

王传学

清代咏七夕的诗词比较多,特殊是浩瀚女墨客的咏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代词人朱彝尊的《怨王孙·七夕》,回顾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银河怅望两相怜咏七夕节古诗词赏析十一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朱彝尊(公元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等。
清代墨客、词人、学者、藏书家。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召入南书房供奉。
曾参加纂修《明史》。
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
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词中写道:天河架桥,织女牛郎七夕如约相会。
谁又能凭此乞巧?七夕夜相会的牛郎织女啊,不要诉说你俩的离愁别恨,我与妻妹的分离不更为可怜吗!
那离家良久的游子啊,孤零零的难于入眠。
本日夜晚怎能忘却那个夜晚呢?记得当年七夕,曾与你一起凭栏远眺,那一夜晚,小院里微风习习,如碧的梧桐叶沙沙作响……

七夕本应是恋人相聚的日子,可词人与他相恋的女子天各一方,难于相会,只得借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回顾自己七夕相聚的往事,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鹊桥仙·乞巧楼空》,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
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
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这首《鹊桥仙》就与牛郎织女无关了,这是写于爱妻亡故之后,词中表达了楼空人去,物是人非的伤感,又进而生发出梦幻般的奇想,亦实亦虚、饶有浪漫特色。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首《七夕》绝句:

一穗孤檠对酒消,

旅怀偏是可怜宵。

人间多少银河隔,

乌鹊能填第几桥。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国为民奔波,身处异域而不得与亲人团圆的处境。
“人间多少银河隔,乌鹊能填第几桥”,墨客感叹人间有多少“银河”把人们隔离,对人间的悲惨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从而反响出他的思想境界。

晚清墨客姚燮的《韩庄闸舟中七夕》,描述了七夕的幽美景致:

木兰桨子藕花乡,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黄。

姚燮(公元1805—1864年)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等。
晚清文学家、画家。
以著作教授终生。
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
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七夕节晚上,墨客乘坐的小船在荷花中穿行,节日的歌声随着晚风传来,吹来阵阵凉意。
轻烟笼罩着湖边的杨柳,倒映在悄悄的水面,青绿色的远山像水波起伏,酷似眉毛;淡黄色的玉轮也弯弯高挂,亦似美眉。
墨客把韩庄闸船中所见的湖光山色之美与七夕节的美好节日气氛结合起来,既描写了微山湖之美,又融入了节日氛围,使诗味更浓。

清代女墨客浩瀚,她们从女性的角度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咏七夕诗中有着独特的感想熏染。

江苏镇江有个王氏女,14岁那年的七夕,她作了一首诗:“四海烟沉望下方,笑他痴女忒荒诞。
小仙果有无穷巧,如何一岁一见郎。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少女并不相信“乞巧”,而是借用织女之口写诗,意境清新而又不落古人窠臼。

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感叹人间欲望难于如愿: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纭祈祷。
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迈。

顾太清(公元1799—1876年)名春,字梅仙。
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
她为当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太清多才多艺,且生平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
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

此词作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岁。

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

七夕联吟是画的主题,以是词人从七夕写起。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银河的鹊桥架起来了。
由于作画之时时逢闰七月,有了两个佳期,桥也再次“重驾”,而人间也有了两次乞巧活动,女子们希望乞得终生幸福,找到一位快意郎君的机会也有两次。
词人问,她们在斗转星移,星光也在移动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机,词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由于年年有七巧节,也年年有乞巧活动,但妇女们也未必总是幸福,缘故原由是世间总是“多事纷纭”。
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迈”了。
词人对付男女婚姻爱情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迷惑的结论,这是现实生活的反响。

这幅仕女图,主在表现女性美,个中也包括了画中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美。
词人舍弃了历来对付这种美的歌颂,而别出心裁地勾引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即俏丽的欲望,在人间常常是难以如愿的。
它启示人思考,同时也深化了词的思想主题。

清代女僧德容的《七夕》,把稳的是牛女团圆之后的断肠离去:

玉露金风报素秋,

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

遗我庭前月一钩。

德容(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江南女僧。
俗姓朱,名又贞。
家世书喷鼻香仕宦,事亲尽孝。
年十五,适同县张我朴,唱酬甚洽。
张为科场所累,百口发遣。
德容写四言长诗,记叙冤情,吁请捐躯代姑舅,未允。
遂于远地边塞流放之地出家。
工诗能文,尤长七言,诗风委婉蕴藉,深奥深厚凄凉。
著有《璇闺诗》、《猗兰幽恨》、《归云》等集。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一首。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七夕佳节,墨客独自一人在楼台,不免感到忧伤和哀愁。
在此纯粹的妇女风尚节日来临之际,牵牛织女的团圆,别人感到欢畅,而墨客却想到短暂相聚之后的别离,她迷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
她把稳的不是牛女的团圆,而是团圆之后的断肠离去。
是日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域的分外遭遇有关。

同样写天上人间比拟,清代女墨客归懋仪的《七夕和韵》其二则别脱手眼:

银河怅望两相怜,

只隔形骸不隔缘。

对面恍同千里远,

人间却又羡天仙。

归懋仪(生卒年不详),字佩珊,号虞山女史,是清代中期性灵派主要女墨客,袁枚的女弟子。
她生平笔耕不辍,留下大量的诗篇,有《绣余小草》、《绣余续草》等诗集传世。
是清代闺阁墨客的范例代表。
其诗艺术特点光鲜,才情纵横,为人称道,著名墨客赵翼以“女中青莲”誉之。

在这位著名的随园女弟子看来,牛郎织女之间虽然隔着银河,但心灵是相通的,而人间间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厮守却咫尺千里!
相较之下,天仙之间的情缘真实令人倾慕。
“对面恍同千里远”,道得此语,墨客大概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吧!

清代浙江秀水县的才女黄箴,著有《文韵阁诗集》,她也写过一首《七夕》:

造化玄机却总才,

名花终古少常开。

阿依不乞天孙巧,

但愿年年送拙来。

墨客说,由于上天都忌妒有才的女子,因而自古以来才女大多薄命。
墨客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偏不向天孙(织女)乞巧,而哀求乞拙的想法,这实际是对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控诉和反攻。

清代女墨客姚淑的《七夕》诗,隐含着对女性命运的感喟:

徘徊云汉间,终古织心裁。

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

姚淑(生卒年不详),字仲淑,别号钟山秀才。
她性颇明慧,善图画,工兰竹,得北宋人笔意,每当提笔作画,有婢侍墨于旁,用墨之浓淡,恰到好处。
其夫李长祥有诗赞云:“别有喷鼻香在口,莫谓胭脂墨,数笔成娇姿,艳丽不可得。
”著有《锺山秀才海棠居集》。

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织女,实则是借织女来自叹,诉说的是绝大多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劳不已的酸楚。
而“终古”二字,则模糊指向数千年女性不变的命运。
无尽感喟,尽在言中。

清代女墨客吴绡的《七夕》,抒发了对丈夫回归的期望:

星光历历汉悠悠,

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

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

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

一轮风露不胜秋。

吴绡(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女墨客,字素公,号水仙,常熟进士巡道许瑶之妻。
著有《啸雪庵诗钞》及《啸雪庵诗余》。
其诗词风格多清丽,部分诗文颇有阳刚之气。

吴绡因丈夫许瑶“多内宠”,心境有异,遇七夕节,故偏多感触。
首联即写自己七夕独倚阁楼遥望双星相会,而内心无比惆怅。
颔联乃流水对,下句承接上句意。
由于人间多别恨,于是疑惑天上神仙亦有离愁,显然墨客是有所感触的。
颈联的“梁清”即梁玉清,织女的侍女,这里指其夫许瑶所宠的歌姬,墨客认为这些被逐的歌姬也值得同情。
子晋,即王子晋,又称王子乔,善吹箫,能引凤,另一人萧史亦能以箫声引凤,其后与春秋秦穆公之女弄玉各自乘赤龙与紫凤飞升而去。
吴绡亦期望丈夫转变主张,方能“合共游”,诗意明显。
尾联写嫦娥妒忌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故遍洒风露寒气袭人。
实则表达对美好爱情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