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中,元宵节形成了各种风尚,如闹花灯、猜字谜、吃元宵等等。个中最主要的,当然要数闹花灯了。而关于燃灯风尚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来阐明。古代农夫有燃烧火把来驱赶虫兽的习俗,希望借此保护庄稼不受侵食,以得到好收成。还有富于神话色彩的传说,言由于人类在打猎时打去世了一只神兽,因此天帝年夜怒,想要派一位天女烧尽人间,而天女怜悯人类,就偷偷奉告了这个。人们因此想出用燃灯结彩的办法来欺骗天帝,让他以为人间已经陷入了火海之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燃灯与佛教有关。灯在佛教中一贯是佛性光明的象征。而且传说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佛祖示现神变以降服神魔的日子,以是此日须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开始在寺庙中张灯,后传入民间。
历代灯期的是非略有变革。汉代为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达五天,明代则自初八点灯,至正月十七才落灯,清代又缩短为四五天。唐代两京有宵禁的制度,在元宵节这一天则彻夜纵士民游乐。唐诗中写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一首诗当属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了:
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这首诗作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是武则天治下神都洛阳元夜不雅观灯的场面。“灯火辉煌合”将残酷的灯火比作一株株花树,是历代传诵的写元夜不雅观灯的名句。“金吾”是京城卖力戒备的官名。《唐两京新记》载:“正月十五昼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可见当时盛况。
宋词中写元宵骨气象最有名的一首诗莫过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了。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这句实际上是化用了苏味道那首诗中的“灯火辉煌合”,但显得更为洒脱轻快,给人以喜悦之情。“更吹落,星如雨”将纷纭坠落的烟火比作星雨,想象奇妙。“一夜鱼龙舞”是写舞动鱼形和龙形的彩灯。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写宋代都城元宵节时:“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下片的“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元宵节时女子头上戴的装饰物。李清照在她那首回顾汴京元宵节的《永遇乐》词中也写到了这些装饰品:“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侧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吃元宵的风尚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民间盛行吃一种食品叫做“浮元子”,由于在元夜所食,而元夜又称元宵,以是这种食品也就被称为“元宵”了。如今北方人吃的“元宵”和南方人吃的“汤圆”在制作工艺上是很不同的。“元宵”是将馅放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一次次地滚成的,而“汤圆”则是先做好糯米团,再将馅儿放到里面去。清代墨客李慈铭在他的《贺新郎》词中写到了阖家团圆吃汤圆的情景:
年时最忆家园里,簇团乐、生盆彩胜,母妻兄弟。饤座汤圆同拜祝,百岁清门风味。
除了闹花灯、猜字谜、吃元宵等习俗,在古代还有敬拜一位叫“紫姑”的女神的风尚。南北朝期间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祭紫姑的记载了。李商隐的诗《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不雅观》记载了这个风尚:
月色灯山满帝都,喷鼻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村落夫赛紫姑。
听说紫姑还能够占卜来年的蚕桑之事。可见古人每每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占卜来年蚕桑收成的活动。杨万里也在一首七言古诗记载了这样的风尚,并提到村落夫用粉米做成茧丝,在其间藏着祈求来年蚕事好运的话语:“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
元宵节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了。元宵节的各种习俗中积淀着中国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而这些美好的诗词除了蕴含着墨客的情志,也成为了习俗的记录者。(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讲师 中华好诗词第四季擂主、总决赛四强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