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古诗词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佚名 汉乐府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互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古诗今译:

看着河边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让人想起那远行在外的征人。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其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流落不能见到。

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景象的变冷。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见告我丈夫的讯息?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来,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个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诉说思念。

注释讲授:

(1)饮马长城窟行:乐府旧题,原辞已不传,此诗与旧题没有关系。
(2)绵绵:连绵不断之貌。
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犹言“远方”。
(3)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
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4)宿昔:一作“夙昔”,昨夜。
《广雅》云:“昔,夜也。
”(5)“梦见”两句: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6)展转:同“辗转”。
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7)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
”(8)媚:爱。
(9)言:《广雅》云:“言,问也。
”这二句是说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谁肯来安慰我一声。
(10)遗我双鲤鱼:遗(wèi):赠与;送给。
双鲤鱼:指信函。
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以是称之为“双鲤鱼”。
以鱼象征书信,是中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11)尺素:指书信。
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
这句是说打开信函取出信。
(12)长跪:古代的一种跪姿。
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
长跪是将上躯直耸,以示恭敬。
(13)“上言”两句:餐饭:一作“餐食”。
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惦记。

品鉴鉴赏: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是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
《盐铁论》中说:“今天下一统,而方内不安。
徭役远,内外烦。
古者,过年无徭,逾时无役。
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而长不还,父子忧闷,妻子咏叹,愤懑之情发于心,慕思之积痛骨髓。
”这首诗便是汉代这类社会现实的反响。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绵绵:连绵。
思远道:指思念远方的亲人。
这两句是说,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不可思:无可奈何之反语,意谓相思徒然无益。
宿昔:昨夜。
之:指代思念之人。
这两句是说,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昨夜在梦中却见到了他。

诗的开头作者借着景致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阔别家乡的丈夫的思念。
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青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
由于路途的迢遥,思念也是徒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忽觉:忽然醒来。
这两句是说,梦里见到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他仍在他乡。

“他乡互异县,展转不相见。
”互异县:各在异地。
展转:同“辗转”,飘泊不定。
这两句是说,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飘泊不能见到。
然而在梦中实现的欲望,醒过来后又是迢遥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互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条件。
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互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
这样连缀句子的办法,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这两句是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枯桑无叶可落,但知天风之大小;海水经冬不冻,仍知景象之温寒。
以此比喻夫妇久别,心知其苦。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媚:爱,悦,亲热。
这两句是说,同乡的游子们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见告我丈夫的讯息。
这是第二段,暗示远方的人也能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快中,不肯为她捎个信。
在这一段中,利用了起兴和比拟的手腕,写女子独守家门,表现其孤独悲惨的感情。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这两句是说,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状木盒。

拾壹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儿:指童仆。
尺素书:即书信。
古人写信用绢帛或木板,其长度不过一尺,故称“尺素”或“尺牍”。
这两句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个中有有尺把长用素帛写的信。

拾贰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长跪:直起腰来跪着。
何如:怎么样。
这两句是说,直起腰来跪着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写来的信。
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拾叁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常常惦记。
末了一段,情节发生了迁移转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拆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得到了远方传来的对她武断不移的情意。

拾肆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取比兴手腕,措辞清新,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措辞简短朴实,普通易懂,但感情浓郁,流宕弯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传染力。

拾伍

诗歌从思念写到收得手札,从痛楚绝望写到惊喜激动再写到失落望沉着,感情没有产生剧烈的颠簸,却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显然作者在构思和剪裁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尤其以梦境为中央内容的前八句,形式构造相称有特色:每句协韵,两句一转,前一韵的末句与后一韵的首句,词语相同重叠,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这种联绵顶真的用法,在后世发展成为独特的“辘轳体”。
表达上的精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这种相思的感想熏染如人饮水心里有数,即便是那个被相思的工具也是不能完备的感同身受的。

拾陆

但在那个时期,战乱与动荡造成的家人离散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天灾与人祸的两相浸染让底层的民众不得不面对分离。
在这样的不得已下,即便思念是让人绝望难以承受的,但日子总要过下去。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样大略的几句真切的关怀也就足够冲动了。
情绪的互换。
并不但是靠甜言蜜语海誓山盟,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分享才更加朴拙温暖。
以是,即便这封盼了良久才盼到的书信真的只有这两行字,也足够给予女主人公坚持的希望了。
诗歌停顿到这里,留下空缺,给读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恰到好处又余味无穷。

笔者小札:

除了本首诗外,笔者还可以鉴赏其余有两首《饮马长城窟行》,作者分别是唐代李世民,魏晋陈琳,本日禀享的是笔者最为熟习的,如果依然想品辨别的两首,可以给笔者留言。

编辑:小孤鹜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