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中,“青山”的寓意相称广泛,个中有两个寓意跟“归宿”有关。一个是象征了“故乡”,和“故山”的意义比较靠近;一个象征了“归隐之地”,当然也是“归宿”。而“白云”的象征意义则比较单一,便是自由清闲的意思,也象征了游子,当然了,游子也是自由清闲的意思。而“青山白云”在一起,那意义也比较明显,便是在自己的“归宿”之地自由清闲,无拘无束。
青山白云
既然“白云”象征了自由,当然也就映射了墨客自己,而“青山”则是“归宿”,那么,两种的关系就很清楚了。就像一对父子关系,儿子依赖父亲,但父亲相对独立。
1. 生平已是青山物,更欲将身换白云,徐积北宋墨客徐积就在这首《赠山翁》中阐述了“青山白云”的关系,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并且见告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归隐:
耳听人言似不闻,心于时势若无分。
生平已是青山物,更欲将身换白云。
生平已是青山物,更欲将身换白云
“耳听人言似不闻,心于时势若无分”,纵然他的耳朵听到了别人在说话,那也是像没有听到一样,毫无觉得;对付周围的时势,总是与他无关,他也不参与个中。
须要把稳理解的是,这里的“人言”,并不是大略指周围人们的辞吐,而是朝中的辞吐,有关庙堂中的辞吐;这里的“时势”,也不简大略单指身边的事情,而是朝廷中发生的事情,国家发生的事情。
总结一句话,便是要“耳中无事儿,心中更无事儿”,当然,这个“事儿”,是指庙堂中的事儿。
“生平已是青山物,更欲将身换白云”,我的这生平,已经是青山的一部分,而且更想做的事情是,像白云一样自由清闲。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生平将以青山为倚靠,但不肯望被青山所束缚,而是要自由清闲,像白云一样。
2. 白云终日依,青山都不知,隐山和尚真正的墨客,说话相对蕴藉,很少用直白的措辞说话。但诗僧不一样,诗僧的第一身份是僧人,不是墨客,因此,他们说话就直白得多。关于“青山白云”的关系,唐代诗僧隐山和尚在《示洞山偈》中是这样说的:
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
白云终日依,青山都不知。
欲知此中意,寸步不相离。
白云终日依,青山都不知
直白的都不用翻译,“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青山,是白云的父亲;而白云则是青山的儿子。
“白云终日依,青山都不知”,白云要终日依赖青山,而青山却像是对此一无所知。可以想象,青山乃至都不知道白云须要依赖它,那它还依赖白云吗?肯定不须要。
“欲知此中意,寸步不相离”,如果你想要明白这个中的意义,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寸步不要离开这里,好好在这里参透个中的奥秘吧!
这意思是,话儿虽然说得很直白,但要参透它却不是那么随意马虎,须要你永劫光的修行才行。
3. 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正觉到了宋代,就有诗僧提出不同的不雅观点。比如,宋代诗僧正觉就认为,“青山白云”不是大略的父子关系,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打扰谁,各有各的生活。他在《偈颂二百零五首·其四十四》中写道:
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
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闲云自缓。
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闲云自缓
“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青山用不着白云来朝拜它,乃至对白云是漠不关心;而白云呢?也用不着青山管理,它自由清闲,想往哪里飞就往那里飞。
这句就明明白白的阐述了“青山白云”没有父子关系,它们互不依赖。
“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闲云自缓”,虽然白云常常是在山中,看似是依赖青山一样,但实际上,青山也是在白云中,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谈不上谁依赖谁;青山是清闲清闲,但白云也是十分舒缓,不紧张谁,不依赖谁。
这句,进一步阐明了“青山白云”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当然也就谈不上谁依赖谁了。
4. 瑶华满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负人,郭礼这首宋代墨客郭礼的《访徐道人》,再次解释,对付“白云”似的游子来说,“青山”才是他末了的归宿。故意思的是,“青山”不但敦厚,值得依赖;而且充满了诗意,各处琼玉;更主要的是,“青山”从来不辜负人儿:
为觅扁舟问隐沦,白云何处是通津。
瑶华满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负人。
瑶华满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负人
“为觅扁舟问隐沦,白云何处是通津”,我为了归隐,而四处寻觅扁舟,以探求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找啊找,像我这样的游子,哪里才是我找到“桃源”的渡口呢?
看样子,墨客一开始认为,找到“沧浪”,才是归隐之所。当然了,这里的“桃源”,不一定是实指水居,而是一个得当的归隐之所。
“瑶华满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负人”,本日,我终于找到了。这里像美玉一样的鲜花,各处都是,可以任你采拾。我终于相信了,人可能会辜负青山的赠送,但青山一定不会辜负人的期望,人的依赖。
所谓“青山不负人”,历朝历代的墨客都有所阐述。比如,明代墨客李云龙也说过,“好觅烟霞伴,青山不负人”。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本日,党依然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除了一向的“青山不负人”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还加上了“人不负青山”的誓言,号召我们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大自然,做到“天人合一”,这是时期的与时俱进!
金末元初墨客李俊民,在《下太行》中,却阐述了其余一种“青山白云”的关系。“青山白云”不是大略的白云依赖青山的父子关系,乃至白云更加肚量胸襟宽广,可以怀抱青山,而不是依赖青山:
山中日日伴云閒,不见閒云只见山。
君去试从山下望,青山却在白云间。
君去试从山下望,青山却在白云间
“山中日日伴云閒,不见閒云只见山”,“閒”,空隙,安静,清闲。俗话说,“自得其乐”,我就在山中准备日日陪伴着闲云,但奇怪的是,每天看不见闲云,却只瞥见山峰,那所谓的“闲云”在哪里呢?
“君去试从山下望,青山却在白云间”,当你下了山去,试着从山下往山上望去,却瞥见青山还在白云之间呢!
一句,“君去试从山下望,青山却在白云间”,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青山看似坚忍不拔,白云看似洒脱不着调,但白云能以更加宽阔的肚量胸襟容纳青山,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就像汉高祖刘邦,那么一个不着调的人,却能成为实干家们,比如萧何,比如韩信,比如张良,他们的领袖,便是这么一个道理。
6. 青山如佳人,白云如游龙。佳人节不移,游龙去无踪,叶颙在名著《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描写妻子对丈夫情绪的期望,“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对付这样的期望,焦仲卿做到了。但实际生活中,多数男人却很难做到,他们多数是像明初墨客叶颙在《游三洞金盆诸峰绝句二十首·其八》中写的那样:
青山如佳人,白云如游龙。
佳人节不移,游龙去无踪。
青山如佳人,白云如游龙
“青山如佳人,白云如游龙”,一样平常来说,女人的感情就像青山一样稳定,而白云就像游龙一样,来无踪去无影。
这里的“游龙”,当然是指游子,游子浪迹天涯,而把妻子留在家中。关键是他的感情,也像白云一样漂浮不定。
“佳人节不移,游龙去无踪”,女人的感情像青山一样,坚韧不移,而男人的感情,则随意马虎像白云或游龙一样,一去无影踪。
不管怎么说,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恰当的。
7. 拂石青山下,抱琴弹白云,刘崧对付隐士来说,“青山白云”都是很好的意象。“青山”象征了归宿,“白云”象征了自由,这是隐士们希望鱼和熊掌兼得的两种象征。元末明初墨客刘崧就在《题弹琴图》,畅想了这两种美好意象:
拂石青山下,抱琴弹白云。
曲中有流水,尘世未曾闻。
拂石青山下,抱琴弹白云
“拂石青山下,抱琴弹白云”,我在青山脚下,轻拂了一块岩石,坐在上面;然后,我抱出了古琴,在白云之间弹奏起来。
当然了,“抱琴弹白云”,也可以理解成,我抱出了古琴,弹奏一曲《白云曲》,象征自由的“白云之曲”。
“曲中有流水,尘世未曾闻”,在我弹奏的曲子中,有“潺潺”的流水,是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尘世中未曾听到过的。
一句,“曲中有流水,尘世未曾闻”中的“流水”,也可以理解成“高山流水”之曲,象征了墨客呼唤知音的叫嚣。在碌碌的尘世间,想找一个知音是不可能的了。
这首《题弹琴图》,包含了人们最渴望的三大需求,一是归宿,二是自由,三是知音。在这尘世间,要同时知足这三大需求,是很难的。
8. 人言白云好,我爱青山佳,胡天游“青山白云”固然是高士的两大追求,但如果要在两者中选择其一。可能大多数人会选择白云,由于“白云如游龙”啊,男人的天性。但元代墨客胡天游选择“青山”,情由是什么呢?他在《青山白云歌》中这样写道:
青山之青无可名,有山以来无比青。
白云之白白如羽,倏忽变革腾青冥。
我本青隐士,结庐白云间。
白云长往来,青山淡无言。
朝同白云出,暮共白云还。
白云一旦舍我去,惟有青山相对间。
人言白云好,我爱青山佳。
青山何所有,细水泛桃花。
白云何所之,金银宫阙天之涯。
浮沈异世如尘泥,我思白如斯不思。
洒扫青山石,高歌白云诗。
黄尘吹空暗江海,我但醉眠闻鼓鼙。
愿随长风一息九千里,唤取白云还故庐。
青山青山堪采芝,白云白云胡不归。
商家霖雨久寂寞,卧龙不起畴其依。
瑶姬老矣高台非,云兮云兮知不知。
浮云万变果何益,不如深山抱石而幽栖。
噫嗟归来兮,帝乡须好不可以久居。
人言白云好,我爱青山佳
首先,他阐明了“青山白云”的象征意义。“青山之青无可名,有山以来无比青。白云之白白如羽,倏忽变革腾青冥”,青山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青山”便是哲学中的终极归宿;而白云则“倏忽变革腾青冥”,象征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其次,墨客阐明了他和“青山白云”的渊源。“我本青隐士,结庐白云间。白云长往来,青山淡无言。朝同白云出,暮共白云还。白云一旦舍我去,惟有青山相对间”,我本来该当是一位隐士,但却误入了“功名利禄”的征途;这样,我长期跟尘凡纠结在一起,而放淡了对归隐的追求;早上出去是追求“功名利禄”,晚上再和“功名利禄”一起回来;但有一天,“功名利禄”却离我远去,但只有归隐仍旧对我不离不弃。
然后,墨客接着阐明“青山白云”,“人言白云好,我爱青山佳。青山何所有,细水泛桃花。白云何所之,金银宫阙天之涯”,大家都说“功名利禄”好,我却只爱“归隐”更好。“归隐”有什么?有桃花流水,是精神享受。而“功名利禄”有什么?只不过是钱财享乐而已。
青山青山堪采芝,白云白云胡不归
“青山青山堪采芝,白云白云胡不归”,值得把稳的是,这句中的“白云”,指的是游子,流连尘凡的人。在青山里,你可以采摘灵芝仙草,游子啊游子,你怎么还不归隐呢?
整首诗,表达了墨客的充满了“功名利禄”之尘凡的厌恶,对“归隐”,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值得学习,诗写的也好,颇有诗仙李白的风范!
在这首元末明初墨客李昱的《青山白云图》中,“白云”回归了它的本意,即象征了自由的隐士,而“青山”依然是隐士的归宿,象征了隐士的高洁,乃至超过了隐士的范畴,直入游仙的境界:
若有若无青山之嶙峋,欲断不断白云之氤氲。
往时何人得此意,彦公彦敬下笔艺绝伦。
我歌紫芝白云里,白云却向青山起。
裁云为吾衣,推山作吾几。
松花酿酒三千石,醉后高歌歌未已。
歌罢仰天笑,此乐人中仙。
心摇赤城霞,目断苍梧烟。
左执容成袂,右拍洪崖肩。
五云之佩何翩翩,乘风欲往蓬莱巅。
蓬莱巅,渺何处,金银楼台隔烟雾。
青鸟衔书海上来,千岁胡麻欲成树。
怅不往兮心茫茫,云浩浩兮山苍苍。
人间亦自有真乐,还君之图兮赠君青山白云作。
裁云为吾衣,推山作吾几
“若有若无青山之嶙峋,欲断不断白云之氤氲”,看起来若有若无的青山,但却充满了嶙峋伟岸的姿态;看起来想要中断却又没有中断的白云,也充满了氤氲幽美之气质。“我歌紫芝白云里,白云却向青山起”,我在白云里歌颂紫芝仙草,而白云却向着青山而源起。
“裁云为吾衣,推山作吾几。松花酿酒三千石,醉后高歌歌未已。歌罢仰天笑,此乐人中仙”,这完备是隐士风格了。我想裁剪白云作为我的衣裳,我也想推到青山作为我的桌几。我用松花酿酒几千石,然后喝得大醉,末了高歌一曲,一曲耐久不息。当我高歌一曲结束,我仰天长笑,这中间的乐趣,便是人中之仙了。
“心摇赤城霞,目断苍梧烟。左执容成袂,右拍洪崖肩。五云之佩何翩翩,乘风欲往蓬莱巅”,我心中激荡着赤城山的云霞,眼睛望断了苍梧山的风烟。我左手执着容成神的衣袂,右手拍了拍洪崖仙的肩膀。在五彩烟云中,衣袂飘飘,风姿翩翩,乘风而去,直到蓬莱之巅。
这首诗,颇有屈原、李白的飘飘仙风,非常值得一读。
10. 既爱白云白,复嗜青山青,无愠诗僧无愠作为一个出家人,自然也归结于隐士之类。他对“青山白云”是什么不雅观点呢?他认为,白云看似飘飘无以是,不着调,但它实在是很依赖青山的。他在《白云山谷歌赠麟藏主》一诗中写道:
白云缥缈无住著,独与青山如有约。
暮向青山头上飞,朝来又抹青山脚。
道人业空寂,不喜世上名。
既爱白云白,复嗜青山青。
结此茅庐事深隐,笑指云山当户庭。
既爱白云白,复嗜青山青
“白云缥缈无住著,独与青山如有约。暮向青山头上飞,朝来又抹青山脚”,白云看似虚无缥缈,不着调;但它独独与青山彷佛有约定。日暮的时候,它在青山头上飞来飞去;早上的时候,它又飞向了青山的山脚。
“道人业空寂,不喜世上名。既爱白云白,复嗜青山青”,修道之人,平生空荡荡,寂寞日常,不喜好世间的功名利禄。他既喜好白云的洁白,高洁;又喜好青山的清虚,虚怀若谷。
“结此茅庐事深隐,笑指云山当户庭”,我在青山里造了这座茅庐,从事隐逸生活,笑着指着云山说,这是我的门户和庭院。
一句,“结此茅庐事深隐,笑指云山当户庭”,这诗僧充满了豪放,就像辛弃疾一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