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六年十一月,常州、润州等地受灾,苏轼奉命前去察看,但不久,苏轼便又被朝廷调往密州担当知州。但苏轼与陈述古的交情,却并没有由于调任而结束,他们之间一贯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在苏轼现存的诗词中,有不少便写给陈述古的作品,下面这首《行喷鼻香子·丹阳寄述古》便是一首非常有韵味的佳作。
这首词是苏轼从前的作品,词中触目兴怀,通过怀念昔日的往事,感慨今日的现实,采取比拟、穿插等手腕,在短短的一首词中,表现了词人对朋友和杭州的怀念之情。全词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写景言情均有特色,让人读来感到余味非常,三五短句的形式,更是朗朗上口,读来齿颊留喷鼻香。
行喷鼻香子·丹阳寄述古
苏轼
携手江村落,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平凡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布掸子凡。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上片以回顾开篇,“携手江村落,梅雪飘裙”,这是词人追忆与朋侪在江村落附近的一次游赏活动,那时春寒尚未散尽,梅花片片犹如白雪,飘落在衣服上,这些情景如在目前,仿佛昨日刚刚发生一样平常。无疑,这是苏轼现在触景生情,因而引起了对朋侪的思念之情。两人的这次游赏,我想一定颇为尽兴,由于苏轼当时便作诗一首,陈述古亦唱和之,有“暗惊梅萼万枝新”等佳句,以是苏轼此时面对如昔日的美景,发出“情何限、处处消魂”的感慨。
然而,现在词人孤身一人,朋侪陈述古并不在身边,以是即便看到如往年的美景,心中依然生出无限感慨,“故人不见,旧曲重闻”,故人不在,旧曲重听,当真是一桩憾事。词人这两句,虽是感慨,但无疑也表现了两人深厚的交情,这是笔中带情的妙句。
于是苏轼由朋侪陈述古,而想到杭州的其他美景,“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些风景胜地,自然都是词人在杭州为官时,常常和陈述古一起游赏的地方,现在苏轼在外地形单影只,再也不能与朋友一起游赏了。词人虽然只是罗列了杭州的三处名胜古迹,但由于有前面的铺垫,从中不丢脸出词人对杭州的喜好之情,以及对昔日情景的怀念之情,这是十分朴拙且浓厚的。
下片开始,又是从回顾引起,“平凡行处,题诗千首”,词人与述古不仅是高下级关系,更是诗友,以是他们即便是去游览非常普通的地方,也每每吟诗为难刁难,留下不少诗篇,对苏轼而言,这段光阴无疑是非常难忘的,但苏轼对这种欢快,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一个典故来暗示,“绣罗衫与布掸子凡”,后者“布掸子凡”是采取了《青箱杂记》中的一个故事:“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而前者所谓“绣罗衫”,亦可以指宋代的一种风尚,即官员外出嬉戏,每每携带歌妓。苏轼这样写,实在紧张是为了突出当年外出嬉戏时的快乐光景。
接着词人一个迁移转变,又回到了现实,“别来相忆,知是何人”,这因此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彷佛在说,自从相别之后,现在是谁陪在你的身边做这些欢快的事情呢?本来,词人写怀念之情,应该直接去写,但苏轼不愧为词中妙手,变换一个角度,虽然看起来绕了一个弯子,但却更有诗意和韵味了。
而词到此处,又点到为止,以一组景物来结束全词,“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看似是处处都有的景物,但从上片的对应来看,实则有特指的方向,这正是词人对西湖、钱塘江等杭州景致的赞颂和思念,仿佛这些景物,都在昼夜等待着苏轼回去,那么怀念之情,也溢于言表了。
苏轼这首词,虽然是朋友间往来唱和之作,但是词人通过今昔、景物等多种比拟和陪衬,将自己对朋侪和杭州的怀念之情,恰当、奥妙地表现了出来,具有极强的艺术传染力,结尾更因此景结情,富有无限诗意,蕴藉奇妙,让人感到无限余韵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