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四年(公元八O九年)白居易任左拾遗时作新乐府五十首。本篇是个中的第七首。诗前有引言云:“愍怨旷也。”愍:同悯,同情,怜悯的意思。怨旷:本指怨女、旷夫。古代成年而无丈夫的女子叫怨女,成年而无妻子的男子叫旷夫。这里“怨”“旷”并提,实偏指怨女,详细指被封建最高统治者天子选入宫廷而囚禁后宫的女子。诗歌记述上阳宫女的悲惨命运和凄苦心情,戳穿了封建社会选妃嫉制度的残酷与恶行,表现了墨客对被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
这首乐府古诗,从构造上看,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零落年深残此身),概述上阳人的不幸遭遇。开头一句,叠呼“上阳人”,这既是便于歌唱的“乐府”文体本身的哀求,同时也包含了墨客对“上阳人”的不幸的深长哀叹。这种哀叹的感情是因女子“红颜暗老白发新”而产生的。一个“暗”字,意味深长,它不仅包括“青春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消散”的意思,同时也暗示这个曾是妙龄女子的“上阳人”,她的红颜是在没有情人的爱抚下,是在孤寂中逐步消散的。而“白发新”又更进了一层,“上阳人”不仅红颜完备消散了,而且满头白发像是重新成长起来一样。这个“新”字,是对以前的“青丝”而说的。一头“青丝”变成满头白发,是日然就引出下面“绿衣”两句,意思是说这个宫女被送进上阳宫后,就永无再出去的日子,遭到长期残酷无情的监禁,度过了多少年月啊!
上阳人
“玄宗”以下四句紧承“多少春”,既总括了她在孤寂中度过的四十四个年头,又借同时选进的上百女子的零落殆尽加以渲染,解释她是百多个不幸女子中的残余者,那些女子都被不幸生活折磨去世了,这就从侧面解释了“上阳人”所承受的不幸的深重。第二段(从“忆昔吞悲别亲族”至“天宝末年时世妆”),详细阐述和描写“上阳人”被打入冷宫以及在冷宫中所度过的漫长的孤寂无欢的岁月。这是全诗的紧张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阐述“承恩”的希望落空,被配冷宫。“忆昔”以下四句,追叙初选入宫和亲人分别时强忍悲痛和亲人们对自已的抚慰。他们都说只要一入宫内就会遭受皇上的恩宠,由于自己长得很美。可是事情完备出乎亲人们的预见,自己连君王的面都没有见到,就遭到杨贵妃的嫉恨,从此被打入冷宫,过了一辈子孤独生活。“未”、“已”、“遂”三个紧张词语,紧相连接,把事情的溘然变革和“上阳人”最初所承受的巨大而沉重的打击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上阳人
第二层叙写“上阳人”在冷宫中的孤独生活。“宿空房”采取了顶真的修辞手段,承上文“生平遂向空房宿”腰开描写。一年中举春、秋两季以概别的。秋季秋分之后开始昼短夜长,故着重写永夜难度。“耿耿”两句写“夜长无寐”时的所见、所闻。这里形象写出了上阳女子秋夜无眠时的极为孤寂的处境和痛楚的心。春天从春分往后开始昼永夜短,春日正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时令,对一样平常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是只恨春日之短而决不怨其长的。可是过着孤独生活的上阳人却感到“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两句写“日迟独坐”时的所见所闻。听见的是“官莹”的“百峙”。黄莺的鸣声,本来是非常悦耳的,可是愁结满怀的“上阳人”听起来却以为讨厌。瞥见的是“双栖”的梁上燕,“老休妒”,是说“上阳人”到老后才休止了对“双栖”燕的妒忌。换句话说,便是她进入冷宫之后一贯妒忌着双栖之燕,只是到老之后才不再妒忌了。
上阳人
“老休妒”比直接写“垢”显得更加深奥深厚,更能充分表达她对双栖燕的艳羡妒忌之情。“莺归”四句,紧承上文,通过“莺归燕去”,“春往秋来”,形象地表达了韶光的流逝,这些岁月都是在上附宫中孤独无欢的“悄然”中流逝的。由于韶光很长,详细的年纪她不记得了,只知道在深宫中看到玉轮东升西落、由圆而缺、由缺而圆已经四五百回了。这既写其被囚禁的长久,又回应前边所写的夜长无寐的情景。她只是在望明月么?她望胡月的同时,也在愿望皇上的劳驾啊!
可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愿望无不以失落望而告终。上阳人也就在这种不断的失落望中“红颜暗老白发新”了。第三层写上阳人从“大家”处得到的尚书称号以及她过期的妆束。上阳人以数十年幽闭之苦,到了垂死之年才博得了没有实际意义的“尚书”称号。这样的“皇恩”,是多么虚伪!
墨客选这样的材料来写,正是对统治者一种绝妙的戳穿和讽刺。
莺归燕去
她那保持了几十年的天宝末年的妆束,当时是很时髦的,也是她想用以博得皇上青睐的。每天每月每年以至数十年,她都这样妆扮着、期待着。她那里想得到这种妆束早已过期了呢?这解释上阳人被“潜配”上阳宫与世隔绝之长久,本色上即是活活被埋葬了。第三段(从“上阳人,苦最多”至末端),点明全篇的主旨,即作者所谓“卒章显其志”。“上阳人,苦最多”,“多”的表现便是“少亦苦,老亦苦。”那么“少苦”和“老苦”有何不同呢?“君不见”两句就作了回答。吕时是唐开元、天宝时人,曾同情被囚禁宫女的痛楚,向天子供献过《美人赋》进行讽谕、谏劝。赋中就回答了“少苦”的情形:“违所亲,离厥夫,别昆弟,弃舅姑。戚族媳羞,邻里嗟呼,气哽咽以填塞,涕流落以沾福,心绝瑶台之表,目断层城之限”
上阳宫
(离开了父母、丈夫,告别了昆弟,丢下了男姑。亲戚们为自己羞媳,邻里们也为自己嗟叹。而自己因过分悲哀气都窒息了,涕泪互换把衣襟都沾湿了,与亲人团圆的希望在瑶台上断绝了,遥望家乡的视线被层城遮断了)。墨客对吕向的这种正义行为十分讴歌。事隔多年,他见这种极不人性的囚禁宫女的制度依然存在,心中激愤,因此又作了这首《上阳白发人》着重表现了上阳人老年时的苦况。结尾两句,用感叹语调和讽谕的口气,吐露了墨客的一片侧隐之心。诗篇通过上阳宫一位宫人不幸的生平,控诉了惨无人性的封建宫廷广选妃嫔的制度,对被迫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埋葬在冷宫里的上阳白发人给予了深厚的同情,诗篇放射着强烈的人性主义光芒。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白居易的古体诗“主于用意”,“惟意所之,辨才无碍。”读之“令民气堂意惬。”说他的笔锋锐利:“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铸至洁,看是夷易,实在精纯。”
白居易
我们读了这篇诗作之后,也有类似的认识。其缘故原由就在于墨客很长于把描写融入叙事之中,增强了叙事的形象传染力。如墨客不笼统地说上阳人“初时少女今老妇”,而说“红颜暗老白发新”。不抽象地说她长得美,而说她“脸似芙蓉胸似玉”;不抽象地说韶光一年一年地过去,一贯过了四五十年,而说:“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其次是长于借景物的描写来陪衬人物的生理。如借残灯背影、秋雨敲窗以及宫莺百瞒、梁燕双栖来分别陪衬秋夜不眠和春日难耐的孤独苦闷的心情。第三是长于通过范例的细节描写来寄托墨客言外之旨。如写上阳人过期的妆束:“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苗条。”第四,措辞质补、夷易,明白如话,词浅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