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好竹子,文人雅士集会的地点要有竹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旁边。

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苏东坡在《於潜僧绿筠轩》一诗里写道:

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解心虚即我师十二首著名的诗词展现大年夜诗人们的翠竹情怀

还形成了很多针言、典故,例如“竹报安然”、“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等等。

更是留下了许多咏竹的幽美诗词,墨客们文采飞扬,他们或者吐露怀才不遇的心声,或者抒发隐居的乐趣;有的赞颂竹子刚毅不屈,有的高歌自己的非凡志向,各有各的见地,各有各的风采。

笔者精心选取了十二首著名的诗词,让我们一起欣赏大墨客们的翠竹情怀吧:

一、《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竹子成长在无人的荒野之外,它高枝向上,耸入云端。
虽然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但是它自己依然抱着一颗刚毅之心。

它耻辱于仅仅作为缠绵情绪的象征,更不屑于充当王侯将相娱乐遣兴的工具。
谁能用它制为一支长笛,它必定发出龙吟虎啸之声。

这是一首怀才不遇者吐露的昂扬心声:

刘孝先,南朝梁国的官员、墨客。
历史对他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工诗善画,富有文采,但是,从这首诗可以理解到刘孝先怀才不遇,“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希望被人理解,“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声。

二、《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深深无人来打扰,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和我相伴。

这是一幅高雅的隐士竹林幽居图:

王维聪明绝顶,他识破了官场的阴郁,开始齐心专心向佛,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从四十岁就开始过着寂静安闲的半官半隐生活,“诗佛”从此修炼而成。

这首诗便是他隐居在辋川别业期间的写照。
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有景有情、有条有理、有静有动、展示了王维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他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宁静的大自然,茂密的修竹林,可以熏陶人们的情操,抚平躁动的内心,否则,著名的“竹林七贤”就要调换门庭啦。

三、《慈姥竹》

唐: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野生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成长,把全体江岛照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环抱。

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过,但是,竹箫演奏出的音乐会更美妙。
不要学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做人要像这慈姥竹,永葆刚毅不渝的节操。

这是一首竹子的刚毅颂歌: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以产于安徽当涂县的慈姥山而得名。
是一种用来做箫笛较好的竹种。
秆圆筒形,每节分多枝,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后人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

李白关心国事,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但是,官场的腐败使脾气高傲的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仰天算夜笑出门去”。

李白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根本上,通过比拟的手腕,明写赞颂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李白面对各类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阴郁势力屈从的品质,和不肯与阴郁社会与世浮沉的铮铮傲骨,抒发了李白自身神往高尚人格的情操。

四、《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喷鼻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嫩绿的竹子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页上,使人感到光芒暗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以为清凉。
春雨过后,竹子更加青翠,微风吹来,竹喷鼻香悠长。
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直冲云霄。

764年,杜甫的好友严武第二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他写信约请还在流浪的杜甫回成都居住。
杜甫高兴地在路上就写了几首诗寄给了严武。
到了成都之后,严武给老朋友安排事情,推举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老杜又有了新的铁饭碗,所往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

这是一篇深奥深厚蕴藉的自荐信:

在严武家一起饮宴的时候,杜甫作出了这首诗,借赞颂竹子之机,希望严武造就、提拔自己,“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会看到自己的一番造诣的。

诗的功能之一便是言志抒怀,杜甫的这首诗,托竹言志,就可以得到验证。

五、《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

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间上,

劳心费目觅亲知。

824年5月,白居易的杭州刺史任满,改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这年秋日,白居易来到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买了新宅,写下了这首诗。
反响了年过半百的白居易不愿为官,希望过淡泊宁静生活的心情。

水能使人的性情淡泊,因此我以水为友;竹懂得客气谦善,故而可以做我的老师。

在这悠悠人间上,何必劳心费力地去找寻亲戚朋友呢?

这是一位睿智老者的谆谆教导: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是该诗的名句,”说出了一个人修身养性、治学待人的精确态度,蕴藉深奥深厚,耐人寻味。

白居易能够以七十五岁高龄仙逝,恐怕与这种生活态度有极大的关系吧。
愿人们都能听取白居易的这个建议。

六、《洗然弟竹亭》

唐: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具怀鸿鹄志,昔有 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有时音。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兄弟情深。
我们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相互救助之心。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这是一首兄弟情深之歌:

这是孟浩然在他的一个兄弟孟洗然家的竹亭游乐时,写下的一首诗。
孟浩然有兄弟数人,从前一起读书学习,感情深厚。

孟浩然先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后抒写弟兄们如竹林七贤,常雅集竹亭,饮酒弹琴,赋诗述志,以寄托豪情逸气。

这首诗抒发了孟浩然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
全诗措辞自然高妙,风格恬淡和谐。

七、《酬人雨后玩竹》

唐: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客气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那鉴雪霜姿”、“客气宁自持”、“苍苍劲节奇”薛涛这三句诗尽显了竹子在古代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林七贤”、“湘妃竹”两个历史典故显示了薛涛学识的渊博。

这是一位才女的自白书:

便是由于这些教化和学识,使得中年的薛涛毅然分开乐籍,出家为道,凭着制造、出售“薛涛笺”,过起了空手发迹的生活。
从而得以颐养天年,寿终正寝,而不像唐朝“四大才女”的其他三位李冶、鱼玄机、刘彩春都是去世于非命。

八、《咏竹》

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

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

终随松柏到冰霜。

人们都喜好竹子直而有节、生来清瘦,更是赞颂它越老越坚硬、刚强。
竹子曾与蒿草、蒺藜一同享受雨露的滋润津润,但是它终极伴随松柏傲然特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这是一首勇于改革的实干家博大肚量胸襟的赞歌:

王安石是宋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实干家,他才思敏捷、见多识广、心胸宽广、品行高洁。
他的这首诗的头两句赞赏了竹子不可毁其节的刚毅刚烈,后二句写出竹子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磨练相反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终极显露出竹子高洁的品性。

这首诗是王安石自身毫不服从的气概和宏伟博大抱负的写照。
每个时期的进一步发展都须要一位超越时期的改革者的引领,这是推动时期进步的一定哀求。

只不过,由于王安石的目光太超前,而统治者太守旧、太短浅,终极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落败,而他本人被那些守旧者、反对派曲解成了北宋灭亡的替罪羊,令人心痛。

九、《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缺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喷鼻香。

村落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竹林环绕的屋舍边,池塘长满了青草,蝉鸣缭乱。
空中时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赤色的荷花散发清香。

乡野外,古城旁,我手拄藜杖,信步看夕阳。
昨夜多承天公降小雨,流落不定的我本日又享受了一日的爽心清凉。

这是一幅失落意者的知足常乐图: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苏轼性情乐不雅观、豁达,在失落意中依然能够笑对人生,在大自然中寻觅乐不雅观、知足的生活情趣。

“知足者常乐”、“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人若是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那还有什么困苦挫折迈不过去呢?

十、《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

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喷鼻香饭,

便是江南仲春天。

竹笋才成长出来,如小黄牛的牛角,蕨菜的新苗初长成,如婴儿的拳头。
人们找寻野菜烧制成喷鼻香喷喷的饭菜,这便是江南美好的仲春天。

这是一幅令人垂涎欲滴的仲春野炊画:

宋朝著名的大墨客、大书法家黄庭坚愉快地见告我们,在那时候,人们就喜好新鲜、季候的野菜了。

现在正值新春,亲近大自然吧,享受大自然的年夜方赠送吧,不要辜负了这美好春光!

十一、《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捉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根在碎岩石缝中。
经历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旧坚劲,听凭那酷暑的东熏风,还是隆冬的西北风。

这是一首保持不懈的立志之歌:

郑板桥长于画竹,他对竹子非常熟习,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以是他才能写出竹子无所畏惧、坚韧顽强、积极乐不雅观的精神风貌。

人生也是如此,漫漫人生路上,只要立下历久之志,认准一个目标,任他风吹雨打,我自等闲视之,总会有一天云开雾散,豁然开朗。

十二、《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衙门里安歇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在科举时期,称呼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付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为年伯。
包括便是郑板桥的一位年伯,时任山东布政使,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给包括,在这幅画上郑板桥题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张勤政为民、清正廉明官员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从写竹入手,夜间听到萧萧竹声,进而遐想到百姓的疾苦,表达了一位两袖清风、齐心专心为民的官员对百姓的忧虑关怀之情,抒发了自己将民生系己之身的清官志向。

现在的各级官员,是人们的公仆,更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既要关注民声,更要留下自己清廉的名声,不要留下贪腐的骂名。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翠绿的竹子又开始一轮新的成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有了新的操持和希望。
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遨游在古典文化的浩瀚海洋!

以上十二首咏竹的著名诗词,对您有什么启迪呢?欢迎好友们一起分享、谈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