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品现于事,心藏于身。”
正所谓事有百态,人有千面。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从表面上真正理解一个人,但却可以从生活的细节中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和至心。
那些貌似不起眼的举动,每每能反响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你知道王安石是如何在细节处看人品,小事里见民气的吗?
01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生平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少年时王安石就喜好读书,影象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诲。
后来他提出变法主见,深受宋神宗信赖,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年后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被委任宰相往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合自己的团队,在内部进行干部的稽核和选拔。
王安石最先锁定的人选,便是大才子苏东坡。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何知道这个人是否能为我所用呢?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常用一个人,只要看能力、古迹就可以了,这叫常规手段选凡人。
但是要重用一个人,让他成为团队里的核心骨干,除了能力和古迹之外,还有其余的两个主要的成分要看,一个是忠实,一个是任务。
02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与苏东坡同为唐宋八大家,交情却十分深厚,而且都是爱茶之人。
苏东坡在种茶、烹茶上成绩极深,而王安石在鉴水、品饮上略胜一筹。
这时候,王安石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派部下小厮去请苏东坡,闲聊几句后,王安石对苏东坡说,我喜好喝茶,长江三峡的水,唯有中峡独得天地中和之气,用它泡茶特殊好。
以是劳烦你回趟老家,途经三峡的时候,请你给我取一罐三峡水。
苏东坡非常爽快就答应了,于是整顿行囊回老家。
03
一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
苏东坡返回汴梁,小船在三峡中穿行,看到如此景致,苏东坡顿时来了灵感,越琢磨越投入。
小船像箭一样就“飞”出了三峡,走出两百多里了。
当苏东坡缓过神来,创造彷佛有点儿什么事没办。
一想,原来是没有打水,但是船已经出了三峡。
这时苏东坡心想,一个月就为取罐水,太耗费韶光了,不便是水吗?也没有什么差别。
于是就在路边找一个干净的地方,取了一罐水,带着水罐就回了汴梁。
04
下了船,苏东坡便风尘仆仆来见王安石。
王安石大喜,来不及道谢,就亲自打水烹茶,约请苏东坡一起品饮。
但王安石品了第一口,创造有些不对劲,眉头微凝。
便问道:“此水取自何处?”
苏东坡答:“瞿塘峡。”
王安石又问:“可是中峡?”
苏东坡有点心虚,但还是强答道:“正是中峡。”
王安石摇头道:“非也,非也!
此乃下峡之水。”
苏东坡听到这话吓了一跳,以为王安石监视自己。
大惊道:“三峡之水高下相连,介甫兄何以辨之,何以知此水为下峡之水?”
王安石款款道:“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落之轻浮,下峡失落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
苏东坡这才如醍醐灌顶,幡然觉醒。
05
听了王安石的话,既惭愧,又满心折服,连声赔礼报歉。
老诚笃实解释了情形,当时看到景致甚美,光顾写诗了,忘了取这个水了,下次一定去取。
看着苏东坡这种光滑油滑的态度,王安石站起来说,苏学士,这水太差,配不起这个茶。
这次咱们不喝了,我给你留着,下次有好水咱们再喝。你舟船劳累,这就回去安歇吧。
等苏东坡转身走后,看着苏东坡远去的背影,王安石派部下的人来,拿出了干部预选名单。
用笔蘸饱了墨,大笔一挥,把苏东坡的名字就直接给抹掉了。
后边标注了一行小字,此人有才,但不可重用,就这样苏东坡错过了人生中最主要的一次机会。
06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小知识点,如果想测试一个人的任务感和忠实度,那么就可以学王安石。
安排这个人去很远的地方做一件小事,这个小事负责起来很麻烦,搪塞起来很随意马虎。
如果对方负责地把这小事做好了,解释他的任务感,忠实度到位。
如果这个人,随便搪塞一下,他没有负责把这件小事做好,解释这个人任务感和忠实度就要打个问号。
这便是很远之处做小事,细节见人品,小事见民气。
END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