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果其为龙,以其神通也。
龙来之时,电雷霹雳,漫雾云集。
声戛铜盘⑧,其吟訇訇⑨。
龙火炽炽,得湿而焰;阴阳互现,得水而燔。
润泽万物,福佑苍生。
因此其能也,而非雷电云雾之能也。
然,龙之不籍雷电云雾之台装,则无以施展其神力。
何也?失落其势也!
龙之无势,如德才之无位而黯然。
噫!
雷电云雾装台之借,又岂龙自身之才也?而众人之以台装为才能者也众矣。

  龙之为龙,如贤才之为贤才,必凭籍云雾之势,金铎振令⑩,做事民生,以其自身之德能也。
故作此说龙文,非为蚯蚓戴角、蟹徒二螯之属者道哉!

  时,辛丑仲春初二龙举头,长安骆浩。

  【注释】

骆浩诗赋系列之说龙

  ①龙为鳞长,万兽之尊: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万兽之王。

  ②掣雷擎电,布雨行云:龙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

  ③又辅羽翼,展翅遨巡:《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
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应龙、青龙为祖龙。
封建时期,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利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④生有九子:据明人李东阳《怀麓堂集》载,龙生九子,各有所好。
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睚眦(yá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
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横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
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
嘲风(cháofēng):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打消灾害的含义。
蒲牢(púláo):喜好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
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好蹲坐。
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赑屃(bìxì):似龟,好负重。
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
狴犴(bìàn):平生好讼,其形似虎,每每刻于狱门之上。
负屃(fùxì):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
螭吻(chīwěn):喜好东张西望,常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
不过民间传说中之龙子远不止上述九位,九乃虚指,以示数量之多;又是阳极之贵数,以示地位爱崇。

  ⑤列中华祥瑞之四灵: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以是有辰龙一说。
龙与凤凰、麒麟、玄武一起并称"四灵"。

  ⑥萃炎黄精神之图腾: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末了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浸染。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涌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该当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便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首创了中原民族的文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
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缔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⑦明珠在颔,博山飞升:龙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头上有博山,别号尺木,龙无尺木不能仙游。

  ⑧声戛铜盘:龙吟声音铿锵憨实如敲击铜盘。

  ⑨訇訇:声音盛大。

  ⑩金铎振令:铎(duó)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告政教法令用的。

  作者简介:

  骆浩,男,陕西长安人,别号骆儒浩。
全国公安文联诗词分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研究员,陕西赋学艺术创作研究中央副主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文学会理事,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萤火虫”爱心公益助学行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