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又叫打比方,即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腕。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涌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彷佛、好似、如、有如、犹如、宛如彷佛、仿佛。

2024一轮复习丨古代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腕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涌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3.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涌现。
它是比喻中的高等形式,利用它时哀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4.博喻——便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解释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色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浸染:突出事物的特色,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详细,化深奥为浅近。

四种比喻形式例举:

①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喻)

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暗喻)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借喻)

④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博喻)

(二)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授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绪更动听。

2.拟物是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浸染:匆匆使读者产生遐想,也使写的人、事、物更加亲切、形象、生动。

例如: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拟物)

把稳区分比喻和比拟

比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是拿一事物来作比另一事物;

比拟则是直接将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物上,或者把用于物身上的词语用到人上,或者把用于此物的词语用在彼物上,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一物拟作另一物来写。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比喻)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拟人)

③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拟物)

(三)借代

不直接说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之密切干系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

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专名代替泛称等。

浸染:形象突出,特点光鲜、详细生动,使诗歌措辞精练,表达蕴藉,增强诗歌的变革美和韵律美。

例如:

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以详细代抽象)

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
(特色代本体)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专名代泛称)

“烽火”“兵戈”“天狼”“兵烽”代指战役。

“扁舟”“兰舟”“画舫”"樯"“橹”等代指船。

把稳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都不涌现本体。

借代是用借体代替本体,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干系的;

借喻是用喻体代替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

(四)夸年夜

夸年夜: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实质特色,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色、浸染、程度等方面着意浮夸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腕叫夸年夜。

浸染:能更突出、更光鲜地表现事物的实质特色,增强作者的感情,陪衬气氛,增加措辞的传染力,引起读者的遐想。

例如: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高)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多)

(五)用典

紧张有两类:

1.语典,指引用以往文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正;

2.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浸染:①语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匆匆使人寻意于言外,委婉蕴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多用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态度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

例如:

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典)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事典)

把稳反用典故的情形

反用典故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
考生可以通过辨别作者在用典时利用的表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同等,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
(反用典故)

(六)叠字

将音、形、义完备相同的两个字连在一起利用的一种修辞手腕。

浸染:增强措辞的韵律美或起强调浸染。

例如:

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叠词)

②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
(叠字)

(七)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措辞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故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腕叫做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例如: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谐音双关)

②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谐音双关)

③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丝,谐音双关;匹,语义双关)

浸染:使措辞表达委婉蕴藉,具有更深的寓意。

(八)互文

又叫互辞,一样平常指古诗文中相邻的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全的意思。

浸染:使诗歌的措辞精练且形式整洁,句式对称,具有音韵美。

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句内互文)

②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
(邻句互文)

(九)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构造相同或相似、内容干系、语气同等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浸染:使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构造整洁,节奏光鲜,音韵和谐,增强语势,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排比,塑造范例环境。

(十)设问与反问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意见说出。

浸染: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反问: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浸染:有强化语气,强化情绪、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浸染。

例如:

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十一)通感

通感又称为“移觉”,“觉”是“觉得、感官”之意。
指在描述客不雅观事物时,利用觉得相通,借助想象遐想,用形象的措辞让感官转移,将本来表示甲觉得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觉得,从而使人的觉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新奇隽永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

①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笔下,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
“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觉得;“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
一个“闹”字,沟通听觉与内心觉得,造成了新奇的表达效果。

④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

(墨客展现了拂晓时候月白星稀、雄鸡啼鸣的景象,又可听到枫树周围、鸟语声声。
“鸡声白、鸟话红”,颇有新意。
墨客采取通感,表达出不易把握的事物属性,创造出独出心裁的艺术形象,读者也可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遐想。

(十二)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利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润色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浸染:

使相邻的诗句头尾相连、上递下接,有着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怀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例如: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这首诗歌里面,“白云”、“长随君”、“君”、“湘水”,都是顶真的部分,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环环相扣,构造严谨,增加了音节的流动美和情意的缠绵美,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鉴赏修辞手腕题技法归纳

(一)答题步骤:

①明手腕。
明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腕。

②阐利用。
结合文本详细阐述该手腕的利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把什么人格化……)

③赏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工具的……特色,描述出……画面,营造出……意境,表达了作者……感情。

(二)把稳事变

①审清剖析的范围、角度和数量

剖析修辞手腕试题在题干中规定了剖析的范围、角度和修辞数量,剖析范围可以是一句、一联或全诗,剖析角度可以是判断修辞手腕或赏析修辞手腕。

②把稳修辞手腕的综合利用

修辞手腕常以连用和套用办法综合利用,连用是指几种修辞手腕在不同诗句中依次利用,而又不互相交叉。
套用是指一种修辞手腕中还含有其它修辞手腕。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穿空”是夸年夜;说涛是“惊”,利用了拟人修辞;“千堆雪”是借喻,喻指卷起的浪花。
这三句依次是夸年夜、拟人和比喻的连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又是对偶,这个对偶中套用了夸年夜和拟人。

由于修辞手腕的综合利用,以是剖断诗句利用的修辞手腕时,要从局部与整体、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等多个角度核阅辨别,才能判断准确而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