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主治医师唐由之去探望毛主席,创造毛主席的手里捧着一本书,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唐由之赶紧奉劝毛主席,“不要再把眼睛哭坏了”。

同时,唐由之好奇地凑上前去一看,才创造毛主席正读到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这首七、八百年前的宋词,究竟写了什么内容,竟然触动毛主席,让他伤心至此?

原来,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龙川师长西席,即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提到的陈同甫。
词的内容,则涉及到了中国的南北统一。

一、《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

《念奴娇·登多景楼》——南宋·陈亮

毛主席爱读古诗词晚年读了陈亮的念奴娇为何会泣不成声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恰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口语翻译:

登上多景楼,环顾四周,万里江山如画,使我顿生兴师北伐,统一神州的壮志豪情!
可叹我这一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懂呢?

这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犹如鬼斧神工。
它本是兵家必争之地,却被有些人当作是“老天注定”的南疆北界了。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彭湃的长江,东、西、南三面山脉起伏,正所谓“虎出之穴”,可助天下争雄。

六朝兴衰的往事,难道历代兵家,流血漂杵,杀伐经年,仅仅是为了“划江而治”?可笑东晋的王、谢等世家贵族们,登临多景楼往后,撰写下附庸风雅的空头诗篇,挥洒了英雄泪。

然而,他们实际上却只想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
他们全然不顾河洛故土被异族盘踞,中原公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既有这样的天险,南方的士兵们就可长驱直入,根本无须瞻前顾后。
既有这样的天险,南方的将军们就该像当年的祖逖,击水赌咒,立志收复中原;

既有这样的天险,南方的君王就该像谢安一样,坐等儿孙辈,传来破除胡虏的好。
扫清河洛,形势于我方有利,何须顾虑仇敌的强大呢?

陈亮在这首词中,纵横议论,畅快淋漓地剖析了南宋当时所处的军事地理环境。
他认为,北伐收复中原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当时的南宋贵族势力,只想偏安一隅。
他们把长江天险,当成了老天爷划下的南北分边界。

自古以来,中国南北之争就不断地重复上演。
可是许多掌权者,只是登临高楼,在那儿作秀洒下“英雄泪”,却全无勇气利用天险,作出反击。

六朝往事历历在目,那一代又一代的战役,难道都是为了守住南方和北方的分界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至少在过去,我们有过中流击水,矢志“扫平中原”的英雄祖逖;至少在过去,东晋谢安的侄儿谢玄,曾经大败过前秦天王符坚。

这解释了什么?这解释我们的军队并不是不能打,只要利用好地理上的上风,取胜是很大略的事情。

词中引用了《晋书·祖逖传》里“中流击水”的典故,和《世说新语·雅量》中谢安的典故,展现了词人一片拳拳报国之心。

二、倔脾气的陈同甫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师长西席,是南宋著名的布衣政治家。
是一个脾气火爆,性情刚烈的人。
他曾经为了抗金事宜,连续三次上书天子要求北伐,结果两次被人诬告入狱。

公元1188年,陈亮第一次出狱往后,跑到镇江做了一番军事地理稽核,于是创作了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

接着,陈亮又去拜访了辛弃疾,后者写下篇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赠予给他。

清代《词林纪事》里面,有一个关于二人相识的典故,比较故意思。
讲的是辛弃疾在江南的时候,陈亮去拜访他的事。

当时辛弃疾家附近有一座小桥,陈亮骑着他的马,三次想要从桥上一跃而过,但是那匹马儿害怕,跳不起来。
陈亮一气之下,拔剑砍了马头,自己徒步走过小桥。

辛弃疾在楼上看到了,就以为这个人颇有几分英雄气概,于是派了一个人去打探,结果恰好陈亮上门来拜访,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

陈亮自小家贫,从前科举也不顺利,一贯没有当过什么官。
但是他特殊喜好谈军事,文章也写得很好,才华超人。
他看不惯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就一贯上书要求北伐。

结果,陈亮屡屡得罪了朝中的小人,被诬告陷害,九去世生平。
公元1178年,脾气又臭又硬的陈亮被人诬陷杀害家仆,定了个去世罪。

辛弃疾和宰相王淮好不容易把他保出来,结果他回家到乡也不“循分”,又同朱熹为了“王霸义利之辩”,干了三年的“嘴仗”。

三年一过,陈亮就跑去镇江一带稽核地理环境。
随着登多景楼、填词,见辛弃疾。
见到辛弃疾往后,两个主战派越聊越嗨,他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地跑去找宋孝宗上书,哀求打仗。

结果这一回,陈亮的折子直接被人家给扣下了,天子根本就没瞥见。
等他回到家,发生了一件奇葩的事。
他去村落夫家中吃席,别人都中毒了,就他一个人没中。

于是,村落夫就又怪他下毒。
然后他又被下了大狱,却又再一次侥幸未去世。
后来,陈亮在五十一岁时中了状元,结果第二年就病逝了。

结语

当毛主席读到陈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时,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
他意识到自己年迈多病,对许多事已经力不从心了,因此万分焦虑。

接着,再被《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展现出的,作者对南北统一,收复河山的那种执着感情所传染。
想到毕生未竟的奇迹,毛主席才不禁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