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鹂馆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南麓,隔长廊望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著名的“画中游”,四周古木青翠,景致如画。
听鹂馆牌匾系慈禧太后亲笔手书。
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宫廷风味饭庄,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及中华滋补药膳而有名。
爱新觉罗·啓镶为听鹂馆饭庄题词:“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听鹂馆餐饮为最佳”。

听鹂馆曾是皇家欣赏音乐和宴饮娱乐的主要场所,内有古建戏台。
听鹂馆比喻戏班唱曲幽美如“莺歌”鸣啭,宛若天籁,乾隆《听鹂馆》诗云:“山馆因何名听鹂?戏班兹向奉慈嬉”。
寿山福海之间,黄莺呖呖,闲适清幽的景致,与听鹂馆匾额奥妙对接、遥相呼应。
黄鹂羽衣华美,鸣声悦耳清脆,富有韵律,是大自然的“歌唱家”。
古代诗歌常以美妙黄鹂入诗,耳熟能详的有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及“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夏木阴阴啭黄莺”、“隔叶黄鹂空好音”等,皆随处颂扬。
《世说新语补》记载,南朝人戴墉每至春日,常“携双柑斗酒”出游,“往听黄鹂声”。
杜甫爱黄鹂有《斗莺》:“哑咤人家小女儿,半啼半歇隔花枝。
”用拟人手腕把花枝后面的莺莺,比成是妙龄少女的歌声,自此人们常把少女的语音称为“燕语莺音”。
据史料记载,明代文武官服品级不同,所绣禽和兽亦不同,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
明朝八品文官官服绣饰为黄鹂。

乾隆亦爱黄鹂。
听鹂馆始建于乾隆年间,1750年乾隆天子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而建筑,建有两层戏台, 乾隆有诗:“黄鹂都啭罢,笑我始来听”、 “几啭栗留窗外,仲若先获我心” 、“山馆输他独听鹂”等。
栗留即黄鹂别号黄簧,表达了乾隆喜好黄鹂的轻松愉悦心情。
清漪园期间院内的戏楼是戏楼居北,殿座在南,坐北朝南,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乾隆天子曾上台为皇太后演出,一国之君上台,戏台当然向南。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臣服,所谓败北。
历史上宫殿和寺院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

此处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重修颐和园,将原来南殿北台改为北殿南台。
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者,与其宠臣、妃嫔们看戏、听音乐、饮宴的场所。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亲自题写匾额。
比较道光年间扬州瘦西湖徐培深所题“听鹂馆”,慈禧书法师从名家,彰显皇家派头;瘦西湖的“听鹂馆”得晋唐人笔意,挺立秀润,同样堪足珍赏。
听鹂馆的入口正门匾额“金支秀华”,是指这里有一支人数浩瀚、乐器完好和装饰豪华的皇家乐队。
本日的金支秀华殿是戏楼的后台,戏楼的北面是正殿听鹂馆。
听鹂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歇山顶。
正殿外檐悬匾“听鹂馆”。
两侧有东西顺山殿各三间。
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建成三层大戏楼后,慈禧等人就常常在德和园的颐乐殿里看戏,听鹂馆的小戏楼只举办一些小型戏曲演出,同时发挥着膳房的浸染。
1901-1904年,慈禧每年都在颐和园举行盛大的生日庆典,一应饮食由颐和园御膳房承办。
据《上驷杂志》记载,颐和园内为慈禧太后做饮食的“寿膳房”大小共八个院落,厨师(寺人)一百二十多名。
每逢她在园中做寿,都要大设宴席,宴请王公大臣、公主命妇,“日费千万两,歌舞无休日”。

慈禧题匾听鹂馆 始建于乾隆年间

听鹂馆饭庄始于1914年一贩子开设听鹂馆励志社招待所,有餐饮、茶座做事; 1924年贩子陈玉山在听鹂馆开设万寿山食堂;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北京在颐和园益寿堂的第一餐饭便是由听鹂馆制作送至益寿堂的;1949年5月开始承担以餐饮为主的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事情。
1962年听鹂馆饭庄对外开放,以清代颐和园寿膳房的菜单和大量宫廷饮食档案资料为依据,经由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宫廷寿膳宴席。
先后接待过国家领导人以及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舒尔茨等多位国家元首和高层领导人。
“游在颐和园,吃在听鹂馆”名不虚传。

本日的听鹂馆饭庄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贵寿厅”、“药膳厅”等大小餐厅8个。
福寿厅匾额“宫廷寿宴”为爱新觉罗·溥杰师长西席所题。
药膳厅匾额“中国宫廷滋补药膳”为爱新觉罗·毓桓继明师长西席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