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光荣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这天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奇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丽人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不雅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赶过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前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奇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师长西席所谓“舟人指示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弗成,实以四日半溯盛行七百里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由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该当是个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痕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嵬峨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由于深秋,江水较浅,以是能看到这里的统统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由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防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奇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比较。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比较的了。越近(看)越奇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革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幽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寺院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相互照映,自然会比金山更俊秀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纵然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实在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了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至高无上了,徘徊了很永劫光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不雅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清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放晴,(船又)连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奇丽,但是小孤山的阁下,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了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不雅观呀!
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准绳划分过一样,不相稠浊。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便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统领,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赤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师长西席所说的“舟人指示岸如赪”,说的便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反面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本日,前后才六天,个中有一天由于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韶光,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注释
1.《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1]
2.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3.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旗子暗记。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4.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5.嵌岩窦穴:裂痕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张口的样子。窦,孔,洞。
6.杰然特起:高俊雄伟地拔地而起。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特起,拔地而起。
7.宝装屏风:宝石镶嵌的屏风。
8.潦缩:水位低落。潦,积水。
9.杜老,指杜甫。
10.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引自杜甫《次空灵岸》。意思是幸而船只行驶缓慢,因此能尽情欣赏所经历的统统美景。
11.巉:险要陡峭。
12.信造化之丽人: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幽美的地方。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丽人,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美的地方。
13.与江山相发挥:楼不雅观亭榭与山光水色相互照映。
14.前人诗:指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
15.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引自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估客,贩货的行商。漫狂,纵情、放荡。世俗将彭浪转称彭郎,将小孤转称转称小姑,并传说彭郎小姑婿。
16.徙倚:徘徊不忍去。
17.抟:持,抓。这里指俊鹘用利爪捉住水禽。
18.庙祝:庙堂里管喷鼻香火的人。
19.开帆入天镜:引自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意思是开船进入通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
20.沙洲葭苇: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即指芦苇。
21.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22.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23.奉化军节度:奉化军统领。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统领的意思。
24.赪:赤色。
参考资料:
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艺术特色.陈仁发
创作背景
陆游主见抗金,规复中原,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游记,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篇是作者途经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赏析
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个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须要用精彩的变革的笔墨,捉住各处景物特色进行描述。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光荣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述出光鲜独特的形象。
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色,也可能会失落之分散。作者把稳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照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把稳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全的长江山水图。
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猫写最为充分。作者用笔灵巧多变,从各个角度写这一江中绝景。既随角度变革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触合抒怀制定条约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古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彷佛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推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写得详细,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心。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诗的末了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觉得,而陆文则是脚路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示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比拟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表示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利害之分。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不雅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墨客。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珍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条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