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俏丽的时令,三秋桂子,十里荷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又是个怀旧的时令,风吹落叶,雨滴梧桐,都在牵扯着心底若有若无的疼痛。

“不知山月上,千林已流素”、“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片雨隔村落犹落日,疏林映水已秋风”……

本日要讲的这首《早秋》是晚唐墨客许浑所写,满满的俏丽,淡淡的忧闷,醉了时令,碎了心扉。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早秋的美丽与忧闷尽在这首唐诗中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良久以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评价,“许浑千首诗,杜甫生平愁”,当时就以为很奇怪。

虽然许浑和杜甫一样擅写律诗,但是其造诣远不犹如时期的李商隐,更何况是杜甫呢?

查了资料后,创造实在这里有个错字,原句该当是“许浑千首湿,杜甫生平愁”。

一字之差,而意义大不相同。

杜甫我们都知道,除了年少优游那段洒脱岁月,其他时候险些都处于一种贫苦困顿的状态。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他的诗歌无论是写自身,还是写他人,大多是“悲愁”的。

以是,“生平愁”也算是比较客不雅观的评价了。

但是“许浑千首湿”,就略带有挖苦的意味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许浑留下来的诗大概有五百首,个中大部分都写到了“雨”、“水”这些“湿”的意象。

因而后世很多人以为他的题材狭窄,用词匮乏,乃至有人说“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
鄙其无教养也”。

然而,实在从他的一些代表作来看,这个评价委实有些刻薄了。

比不上杜甫是肯定的,但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例如“山雨欲来风满楼”、“满天风雨下西楼”,比起一些哀怨缠绵的“雨”诗,意境雄阔高远,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这首《早秋》,通过描写早秋的景物,寄托了自己的出生之感,措辞清新自然,意境悲而不苦,凉而不凄,不失落为一首佳作。

诗歌首联从秋夜写起。

习习凉风拂过绿叶青萝,永夜漫漫,夜空中飘荡着一股清冷的气息,一下子便将读者摄入初秋的氛围中。

原来西风该当是萧瑟的,但是墨客偏偏又以“翠萝”为背景,增长了不少活气活力。

而“泛”字和“生”这两个动词,也让原来清冷的画面,多了几分灵动洒脱,这就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紧接着的颔联,同样是写景。

泛着露珠的草丛中,还有几只萤火虫;天空中,时时掠过几只大雁。

前者代表着夏日的过去,后者代表着秋日的来临,

墨客选取了两个特定环境中的景象,突出了时令的推移变革,既照料了标题,也为后文的抒怀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颔联的“残萤”和“早雁”随意马虎让人生出光阴流逝的惆怅,那么接下来颈联的两个画面却让人感想熏染到了秋日的明朗。

秋阳朗照,森林里的树木依然茂盛繁密;天高云淡,远处的山峦,清晰可见。

这样清新明丽的画面,原来该当算是“乐景”,但是墨客末了笔锋一转,“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都说“一叶知秋”,墨客见到淮南的一片叶落,思绪却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洞庭,想必那里该当是波浪翻涌。

为什么是洞庭,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早在战国期间,屈原便有诗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而北宋的范仲淹也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秋风,落叶,洞庭,连在一起,一种去国怀乡,天涯流落的愁苦便油然而生。

宋代墨客范晞文在《对床夜语》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许浑的这首便是如此,看似写景,实际融入了墨客的情绪。

只是比起那些,一眼看过去就很“愁”的诗词来说,这首诗更为蕴藉内敛。

无一“愁”字,却道尽了秋日的哀愁,就像司空图《诗品》中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骚”,这便是融情于景的最高境界了。

不知你们认为许浑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谈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