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
中国古代向来安居重迁。对古人来说,出行,特殊是远行,每每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以是,在亲朋好友即将离开之时,难免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于是就有了饮酒饯行,就有了十里相送,乃至还有了为方便送行而建筑的折柳亭和因折柳相送而形成的折柳送行的习俗。
对付墨客来说,表达离去感情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以诗相送了。多情自古伤离去,古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情,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每每要作诗相赠,送别诗就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
在传统的诗歌分类中,表现离情别绪一类的诗歌,每每统称之为送别诗,有时亦称之为别离诗、离去诗、赠别诗。
但是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对表现离情别绪一类诗歌的泛称,而不是作为详细区分送行与辞别的关系而存在的不同称谓。从离去的诗歌内容来看,又可以分为送别诗、留别诗和赠别诗这三大类。
所谓送别诗,指的是由送行之人以主人的身份给离去之人而写的诗。即由送行的主人作诗,写给离去的客人。
由于作诗相送,不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离情别意,而且还可以作为相知相思之物成为长久品味和回顾的抚慰。唐代墨客王维写的这首有名的送别诗《送沈子归江东》便是这类诗歌中国很有名的一首: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开篇两句,描述的是渡口的风光与一场送别情景,而且点明了春季的韶光与节令。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渲染,从而陪衬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渡口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着纤细的身姿,在杨柳依依的渡口,饯行的一杯酒早已喝完,墨客和朋友相互诉说着珍惜的话语。当舟子解开缆绳的那一刻,墨客和朋友挥手告别,行船逐渐驶离渡口,墨客和朋友的间隔越来越远,行船末了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器重亲友间的相逢、重聚,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以是,古人对离去的不舍,对亲友的挽留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了。
在送别场景中,柳这一意象无疑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杨柳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离去有着关联的文学意象。
柳,那纤细袅娜、楚楚动人、柔婉多姿的柳枝,早已被多情的墨客授予了别样的内涵;那如缕缕青烟一样随风飘荡的柳絮,同样牵动着墨客们的情思,让远行的游子、离去的亲友的内心泛起圈圈裹挟着愁情烦绪的荡漾,这荡漾中饱含着人们绸缪的亲情与永恒的交情。
在诗歌中,柳既是景物描写,也寄托着送别双方的情思。用柳寓意送别,抑或说将柳与送别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文化符号。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墨客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启了以柳送别的先河。加之“柳”与“留”谐音,以是折柳赠别、折柳寄远、柳诗相赠也就成为了一种送别风尚。
王维笔下的杨柳,不仅是词人对送别场景的描述,更是墨客对送别情景的视觉体验。行客少,凸显了送别的渡口更加凄清,看法步的凄清,反衬出送别朋侪的依依不舍之情。
墨客被面前的景象所传染,于是他突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边的春色,跟随你远行的船只,陪伴着你一贯到江东去吧。
墨客彷佛在对朋侪说:你行船在江上,而大江两岸的春色将会包围着你,环抱着你,陪伴着你,萦绕着你,你一定会有一个好心情,而这个好心情会始终陪伴着你;我们的交情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起前行。
古人有临别相赠的习俗,相赠之物虽因人而异,但于文人雅士之间,则多以折柳和作诗的办法相送。
在王维另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便是折柳送别、以诗相赠的名场景。
古人在送别亲朋石友时,常常是十里相送。送行之人每每依依不舍地陪伴着送了一程又一程。王维陪伴朋友元二从长安动身,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贯送到渭城才分离话别。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在临别之际,自然少不了一杯饯别的酒,酒可以说是送别的标配。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但表现了以酒饯行的场面,个中的一个更字,则解释此时饯行酒已经喝了一杯又一杯。
在朋友即将上路前的时候,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经由送行、饯行的酝酿,都已经到了不得不用诗歌表达的地步了。王维的这一句劝酒辞,满含着墨客对朋友即将远行的美好祝愿,或许,统统尽在不言中,统统都寄寓在这一杯送别的酒中。
送别诗中,还有一种是留别诗。所谓留别诗,与送别诗恰好相反,它指的是辞行之人主动为送行之人而写的诗,即由离去之人主动作诗,送行之人反而被动受诗。
留别诗是一种太阿倒持的关系,唐代墨客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便是这类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风吹柳花满店喷鼻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弗成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一首写别情的诗歌,墨客李白在金陵逗留期间,他遍访古迹,广交朋友,并写下了大量诗篇。在即将离开金陵之时,墨客留恋不舍,金陵的朋友也纷纭前来为之送行。
这首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诗歌由写暮东风景引出喷鼻香气飘飘的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歌女以酒酬客,表现朋侪的豪迈好客。
开篇两句,大意是说:东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喷鼻香,侍女捧出新酿的美酒,劝我细细品尝。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天下,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墨客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两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弗成各尽觞”,大意是说: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墨客送行。李白性情豪迈,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慷慨解囊,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
这种热烈的场面和盛情更加重了离去之时的难舍难分,于是送行的主人和辞行的客人只好“欲行弗成各尽觞”了。在这里,欲行的墨客本身好酒,当然陶然欲醉,不忍即行,而前来相送的弗成之人,即前来送行的金陵子弟也由于李白的即将拜别而喝光了杯中的酒。这羽觞里是盛满了浓醇的离情别意。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诗歌末了两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送别的尾声了。墨客用蕴藉的笔法写出了惜别之情的绵长与隽永,慨叹而不哀伤,悠然无尽且又饱满畅快地表现了墨客的风骚洒脱和无限深厚的惜别之情。
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迎刃而解,全诗激情亲切洋溢,反响了李白与金陵朋侪的深厚友情及其豪放性情。
李白的这首留别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比拟、反问等手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传染力。
很多人写离去,大多少不了言愁,离愁别绪的气氛灌满字里行间。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
当时的李白正值青春年华,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心腹,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李白写来,饱满畅快,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全诗洋溢着青春气息和风骚洒脱的情怀。
在表现离情别意的送别诗创作中,还有一类是赠别诗。赠别诗是介于送别诗和留别诗之间的诗歌形式,如柳宗元和刘禹锡在衡阳分别时给彼此写下的赠别诗歌。
刘禹锡和柳宗元为生前石友,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阔别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履新,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出路,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于是,柳宗元先写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十年干瘪到秦京,谁料翻为岭生手。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笔墨占时名。目前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随即写下了赠给柳宗元的和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不合。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两人情谊可见一斑,由于唱和诗的流传,他们被称为“刘柳”。
在江岸上,两个知心好友在“临歧别”之际,满怀着地老天荒,友情长存的痛惜之心写下了互爱慕曲的赠别诗。然而,感情很深 、遭遇相同的两位石友却深感意犹未尽。
于是,柳宗元又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重别梦得》,刘禹锡也犹豫满怀地再写了《答诗》;紧接着柳宗元又第三次拿起笔来凄楚动人地写下了《三赠刘员外》,而刘禹锡也悲不自禁地作了第三首《答诗》。
在《重别梦得》一诗中,柳宗元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赠别诗中的千古之作:
二十年来万事同,目前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沉着中蕴蓄着深奥深厚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官场浮沉、人间沧桑。共同的民气抱负把他们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石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
由于是再度贬谪,也是再度分别。柳宗元彷佛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相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蔽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朝廷答应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成为左邻右舍,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样平常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墨客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从这句满含希冀的问候声中,就可以明白,柳宗元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欲望中不仅深蕴着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同时也蕴含着死活与共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朴拙动听的意境,寓繁芜的感情和深奥深厚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难怪古人评价此诗时,说出了这样中肯而贴切的评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送别诗在我国古诗霸占主要地位。以上的几首送别诗,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是也能一窥古人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古代社会交通闭塞,通讯不便,亲友之间一旦分离,每每一年半载难得音讯,有时乃至再无聚首之期。以是古人将离去看得很重,生出各类赠别习俗。
而在离去之际,古人每每会郑重地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以吟诗作词、写文章等形式话别,而赋诗和折柳则成为墨客赠别的最紧张的形式,它起的是精神抚慰的浸染。
正由于这样,送别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由于送别诗中饱含着人类永恒的朴拙情意,以是,送别诗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一笔人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