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两朝的诗词中,常常会看到把酒送春的句子,每每定在农历三月的末了一天,登高宴饮或者把酒独酌,时常有伤春每句,也多灾过感,古人何以如此矫情?

春来春去,实在是正常,何以搞得如此大张声势?

实际送春,和古代传统重视“晦日”有关。

晦日,是指农历每个月的末了一天。
由于和月相对照,这天,玉轮是处在隐蔽状态。
在上古的一些观点里,这天阴气最重,适宜祛邪、避灾、祈福,敬拜,饮酒,以新的面貌欢迎来日诰日。

晚春晦日送春古诗七首赏读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比如春节前的晦日,便是著名的除夕,传统是敬拜,鞭炮,屠苏酒,其余是主要的迎春祈福。
送走冬天,疾病。
在先唐南北朝的十仲春终日,就有迎春诗。

一月的晦日,在唐朝民间也是主要的日子,和仲春二相连,草木萌芽,春气萌发。
民间在这一阶段,户外踏青。
唐德宗 贞元四年天子诏说:"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玄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
便是说,官员是一月晦日放假,犹如三月三,玄月九一样,是你们踏青嬉戏的好日子。

仲春的晦日,是和民间三月三相连,这以阶段,有着古老河边沐浴,消灭疾病的风尚。

转眼就到了,三月的晦日。
三月的晦日,标志着农历三月春天的完结,即将欢迎夏季。
也便是这个晦日,依旧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主要浸染,基于春天的即将完结,这天,就叫送春日,人们趁着有限的春光,打理自己的身体,和朋友聚会,送春迎夏,乃至会通宵守夜。

只是这个日子,标志着春天的完结,有的韶光上分明的坐标的含义,以是送春诗词,颇多感慨。
当然我们要清楚,这些感慨伤春的另一个浸染,便是辞旧迎新,面向未来。

“三月正当三旬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中唐 · 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

以是有了晦日这个观点,就知道三月三旬日,是个相对主要的日子,很多人,居然就不睡,等到半夜,用聚会,宴饮,来度过这个时段。

贾岛是个清贫的墨客,也不妨碍这天和朋友一起度过三月的末了一夜。

实际从节气上讲,立夏之前,都是春天,如果立夏在三月中,那么在三月三十夜送春,实际是将春天延长几天了哦。

本日正是三月三旬日,春光告别了苦吟了自己。

但是今夜,我还是要写诗滴,反正我和你本日不睡,只要来日诰日早上的钟声没有响起,今夜还算是春天,就让我们尽情写春天的诗。

这是清贫达不雅观之人的乐不雅观和快乐。

一向诗句苦涩的贾岛,也有这样明丽俏皮的时候。

“三月唯残一日春,玉山倾倒白鸥驯。

不辞便学山公醉,花下无人作主人。
”中唐 · 令狐楚《 三月晦日会李员外座中频以老大不醉见讥因有此赠》

送春未必是悲哀,反而朋友聚会,好酒好诗好快乐。

比如令狐楚的宴会,便是高朋满座,大家把酒吟诗,一醉方休。

这里问题来了,为什么送春都要饮酒呢?

实际上古代的酒水,在人们观点中是养生活血,驱寒扶阳,辟邪防病的功效。
上面说了,晦日主要的含义,便是要辟邪,酒是主要的辟邪饮品,喝到肚子,暖胃发汗,防止感冒,愉悦身心。

问题是大家都喝醉了,令狐楚却没有醉,被李员外讥讽,大约是说,把我们弄醉了,你独自复苏,是不是不尽兴或者别有用心哦?

这些都是酒宴上的玩笑。

令狐楚倒回答得俏皮。
这三月还有末了一个春天,你们都醉了,像白鸥一样困顿倒下。
但是我不能醉啊,我假如醉了,谁在这花下整顿残局呢?我是主人啊,我假如醉了,谁管你们呢?

况且我还要留着精神看末了一天春花,你们高兴你们的,别扯上我哦。

可是看到唐朝的三月三旬日,还是以个人的舒适快乐为主,说是送春,实在也没有太多是悲哀。

“晚来林鸟语殷勤,似惜风光说向人。

遣脱破袍劳报煖,催沽美酒敢辞贫。

声声劝醉应须醉,一岁唯残半日春。
”唐 · 白居易 《三月晦日晚闻鸟声》

唐朝白居易写的送春诗最多,由于每年的三月三旬日都不大相同,时而和朋友元稹分别,时而被贬谪,时而又感慨自己青春将去。

不过总有一年心情沉着的时候吧。

这是一首相对沉着期间的晦日诗。

这天晚上,林子边的小鸟叽叽喳喳生动得很,仿佛是爱惜末了的春光,将俏丽的风光招徕人,见告人。

仿佛是说,你怎么还穿得这么厚啊,这都什么时候了,景象都这么暖和了,你还穿什么棉袍呢,也不怕热去世人。

又仿佛说,你不知道本日是什么日子吗?还不搞点酒喝?难道想生病?

白居易本身便是个话唠,大约本日没人陪他说话,就自己和小鸟们对上了。
当然能够写《长恨歌》的大作家,脑补和加戏水平是一流的。

明明自己想多喝一口,变成鸟劝他喝,你说喝,我就多喝一点,反正本日是个好日子,末了的春天也是喝醉的情由。

一岁就这么半个春天,我听你的,脱下袍子,端上羽觞,不喝个大汗淋漓,一醉方休,对不住你,我的话唠小鸟。

有时候我想,家里是否要常年备着米酒,学唐朝人一样,愉快也喝,不愉快也喝,醉不去世人,活血养生呢?

“三月伤心逢晦日,一春多病更阴天。

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
”唐末 · 韩偓《流年 》

当然也有心情实在不好的,比如韩偓,生在晚唐,碰着的都是国破家亡的大事宜。

他是李商隐的外甥,小时候就被李商隐赞颂鼓励“雏凤清于老凤声”,只是韩偓真是生错时期,他保护昭宗,竭尽全力,但是昭宗末了被朱温杀掉,唐朝覆灭。
他只能跑到福建隐居。

韩偓是人臣中的英雄,但是末世英雄也无出路。

以是这个三月的晦日他病在亡命的路上,落花流水,感慨万端。

他的诗,实在很大气,写的是流年光阴。

战乱,颠沛,多病,光阴催人老。

最伤怀的那句,是雄豪亦有流年恨,英雄也怕青春不再,何况是我这样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之人?

以是这不是大略伤春,杜甫诗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雷,恨别鸟伤心。
但是杜甫经历的只是唐朝的迁移转变点,而韩偓经历的,却是一个朝代的闭幕和动荡。

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笑着面对未来和来日诰日。
同情缄默中。

“倏忽韶光第九旬,无花何处觅残春。

长绳万尺非难具,谁与天边绊日轮。
北宋 · 宋祁 《三月晦日送春 》

光阴循环,又迎来宋朝一个稳定期,唐朝的旧俗,大多数得到保留和传承。

送春的风尚,也不例外。

这首是吟咏流年如水。

忽然间,春天就到了九旬,九个十天,也便是末了的春天即将过去。

一片夏日清景,春花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这是春天即将无可奈何的过去。

万尺长绳并非难得,就算是有了绳子,有谁能够捆住天上的太阳,让它不运行,让春天永久存在呢?

这是用了长绳系日的典故,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我这才创造,李商隐这首诗也是送春啊。

宋祁一定是忽然读懂了李商隐,以是才和李商隐有同样光阴匆匆的感慨。

不过宋祁生活在相对安稳的宋朝,这首诗,有着惆怅,并不算凄凉。

“节物相催各悛改,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北宋 · 秦不雅观《 三月晦日偶题》

这是一首明快的送春迎夏诗。

节气景致都在变革,有过去的,就会有新来的,比如春去夏来。

只有痴心的小儿女们一个劲地想挽留住春天,嗟叹百花凋零,时有离愁别恨。

只是你说留就留得住吗?

那些芬芳的花朵凋落,原来是时令使然,何须惆怅?

你看你看,那夏天的树木,绿叶成荫,恰好遮蔽越来越大的太阳,清阴可爱,绿意清新,正是让人欢畅的时候啊,不如用饱满明丽的心情,欢迎夏天。

说的是春去夏来,如何不是说的,人生不要太流连伤感过去的光阴和事情。

当无可挽回,且立足现实的美好,面向未来。

“莫为轻阴便拟归,残花应逐夜风吹。

共君今夜不须睡,正是王孙惆怅时。
”南宋 · 李龏《 三月晦日留客 》

宋朝也保留了三月晦日守夜送春迎夏的传统。

比如李龏在这天留住客人。

你不要由于要下雨就急着回家。

本日是晚春晦日,本来便是风雨落花的时节,你就不用回家去看顾你那花花草草,它们也该在这个时候凋落了哦。

本日你就留在这里,我们本日不睡,去一起看看古人写送春的诗,你一个人回家惆怅,不如咱们一起写诗,和古人一起惆怅,顺带多喝两杯?

我看到这里,真是笑起来。
实际这还真是朋友的美意。

风雨夜,落花天,晚春时,一个人回家伤感总是不利于身心的。

就算忧伤惆怅,大家一起哦。
这哪里会惆怅?盛情难却,不如留下吧。
送春本来也便是送走忧伤和烦恼,落花过后草木青。

可以看到古代的送春是延续晦日祛邪避灾的传统,加上了送春迎夏的内容。
在古代是个相对主要的日子,并非刻意伤春。

有了这些观点,再欣赏古代的送春诗时,就以为不是那么小题大做伤春悲秋。

风雨送春归,自然会让人遐想年华逝去,以及生活中各类不大快意,然后送春是为了欢迎更好的来日诰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