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当小暑节气,小暑节气,是农历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是天地高温高湿最热的阶段开始。
从小暑,到大暑,再到处暑,中间有长达30到40天的三伏,还有秋老虎。
这是一年中从盛夏走向秋日的时段,烈日炎炎,暑热袭人。

在先秦周朝《礼记月令》中,谈到此时的物候,第一个便是“温风始至”,当代的人每每解读成是温暖的风来了的意思。
但是实际不然。

由于温暖的风,四季都有,从冬天就盼着春天的暖风,按道理,温风是指的东风啊,夏天只有酷热的风,怎么是这么绵软?

实际这个温风至,重点在于”至“上,至在先秦时期,表达的是极度,顶点,高峰的含义,比如夏至,是指的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是古代一年中,太阳角度最高的时段。

小暑节气物候温风古诗六首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以是,这里的消暑温风始至,是说温暖的熏风,风之温暖达到极致,也便是,连风也是高温。

”惟林钟之季月 ,重阳积而上升。

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
”汉 王粲 《大暑赋》 选录

汉朝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官方记录的二十四节气,

农历六月,有小暑大暑节气,而汉朝王粲歌咏夏天景象的酷热,写的《大暑赋》中,是这样说的。

那对应着林种音律的农历六月,夏天季夏,阳光温度积累重叠而上升。

阳光照射在湿润的地皮上形成炙热的暑气吗,天地间扇动温暖的风,而这暖风达到顶点兴旺。

他的诗是承接先秦礼记月令和物候。

小暑节气,是温风开始到达高段位,而到了大暑则是温风到达顶点。

可以得知这个温风,是专门形容小暑大暑节气,夏天高热的暖风,以小暑为高平台,到大暑节气,风的温度到达顶点。
都是高位运行的一种分外的暑风。

这种夏天的温风,可不温情脉脉,

“赫赫温风扇,炎酷暑季徂。

火威驰迥野,畏景铄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垆。

禁城千品烛,黄道一轮孤。

落照频空簟,馀晖卷夕梧。

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
” 中唐 · 张籍《夏日可畏》

夏天恐怖,夏天的太阳更恐怖,尤其是农历六月。

壮大巨大的温暖的风在天地间流动,酷热的太阳和夏日来临。

那太阳火一样是威力,流荡在宽阔的原野上,那酷热的原野上,仿佛能融化金属,道路迢遥生烟。

太阳就像火鸟一样燃烧着天空,天地犹如烘炉。

地面犹如无数烛炬燃烧的热度,而天上一轮太阳傲慢运行。

便是那薄暮的太阳都恐怖,由于席子上根本不能坐人,那火红的夕阳防毒燃烧着梧桐。

可怜我,在这样的酷热的夏天里,领略热烈的风和阳光,站在半路。

这切实其实是要命的夏天的苦境,大概是一种现实,再热的夏天,也有路上的行人,肩负生存生活,烈日前行。

更大概折射一种心境。
人生半路,环境恶劣的忧郁。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预言家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 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小暑六月节》

唐朝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诗,引用旧典。

这可不是让人舒适的春天的暖风,是蓦然温度高热的风,不但不凉爽,反而让人汗如雨下。

这样的风来了,不用说小暑节气就到了。

这样的风里,有雨也是暑雨,是夏天狂暴的雷雨,摇荡竹林,而登高望远,最随意马虎看到山林边上乌云涌起,远山有雷,东边日出西边雨。

这是六月的炎风暑雨,虽然庭院长满绿树,但是不解郁热,倒是树下的青苔勃然成长。
这是夏天雨季的植被,青草林下,可簇生无数的蘑菇。

古人认为,先有风,吹动云彩,才会有雨。

以是小暑节气,首先躲不开的是暴雨前的暖湿风来。

然后雨来,而雏鹰已经长就了羽翼,开始在风雨中翱翔。

不几天,就可以听到到处是蟋蟀的叫声。
由于这样的暖湿,孕育了虫草的生命。

“温风扇炎节,高壤见新稻。

苍黄色犹杂,镰担力已到。

时当艰食久,不暇论赢耗。

奔奔竭顷亩,翕翕资釜灶。

老翁操匕箸,一食九嗟懊。

岂凶存后忧,饱饫偶今暴。

骄阳有炕暵,积雨或淹涝。

未是安眠人,儿童但嬉噪。
”北宋 · 吕南公《早穫 》选录

这是一首悯农诗。

农历六月,太阳下热风吹过,高处的土壤瞥见了早熟的稻子。

那稻子青黄相杂,还没有成熟透,就已经被镰刀和箩筐收成。

这是由于青黄不接的苦日子太久,无法忍耐饥饿,而提前收割。

到处是人奔向野外,将收成的稻子,煮饭。

老农拿着筷子勺子,边吃边懊悔。

他岂不知道这样的收成,是存在着问题的,由于明显提前收割,不利于产量,但是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来饥饿,二来是小暑节气还有几天的晴热暖风,之后可能会是暴雨。

田舍的每一步都是靠天用饭,他们不敢赌,由于不提前收割,万一大雨形成涝灾,那是颗粒无收。
两害相权取其轻。
只好先收成,饱了一时口腹。

这样阴晴多变,旱涝不定的屯子,没有安稳的人,只有不懂事的孩子,争着要吃新米新饭。

“熏风曰巨即温风,至极至来训不同。

季也定非来以始,夏哉应是极而终。

登台拂拂面犹扑,挥扇炎炎汗更融。

却忆良农方炙背,三耘努力卤田中。
'清 · 弘历《月令七十二候诗 六月小暑节三候 其三十一 温风至 》

清朝乾隆天子,也爱研究月令和古籍。
他研究温风的含义,是”至亦训极亦训来,季夏暑气之至极。
故曰温风至。
非谓其初来也“

说季夏是暑气最兴旺的时令,是暑气暖风的极致,以是温风至,不是说季夏暖风到来,而是暖风到了热的极致。

那从南方吹来的盛夏之风,巨量溽热,以是叫”温风“。

定在季夏,是表明,夏天到了极致也快闭幕。

这样的”温风“,就算站在高台,拿着扇子,都只会更酷热,挥汗如雨。

我只是心疼费力的农人,低头背晒在这样的阳光热风里,在水田里,反复耕耘。

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天子,不懂民艰,实在大多数天子,是知道自己的地位,建立在农业的丰收,农人的辛劳上的。

也算他有心,知道夏天农人的辛劳。

”凉生绿竹温风软,暑涤清流夜气寒。

喷鼻香坠荔枝红簇簇,影欺荷盖翠团团。
“明 · 韩殷 《夏 》

夏天的温风,不仅有温度,且刁悍。
但是有没有战胜阔别它的方法呢?

当然有,竹林和荷塘是天然的空调,可以转化高温气流,形成凉风。

哪怕普通人家,在窗户前栽种几丛竹子,也能有效化解高温高湿,形成阴凉的小环境。

以是对付最热的风,当然是多种荷花多种竹,还有荔枝红簇簇。

在竹林荷花边,吃着荔枝,享受被过滤成清风的温风,夏天再漫长酷热,也化解成一种夏美。

连刁悍的温风,都变得优柔起来。

本日六首古诗,是解读小暑温风的含义。

小暑温风至,是酷热的风吹来了,也是暖风极致的时段。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诗词#

二十四节气小暑古诗四首赏析,温风至,小暑来,预言家雨,已闻雷

荷花消暑美诗七首:冷艳已能消酷暑,暗香时复散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