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本拓本

《曹全碑》是目前存世的汉隶碑刻中存字较多的一通,对人们研习汉隶有主要的参考代价。
就笔法而言,笔形多变、圆实活脱、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轻重相和。
以体势而论,横宽取势、重心平稳、布白匀净,可谓是八分书的典范。

《人美书谱·曹全碑》内页

《曹全碑》是书法学习者学习汉隶时一定会临习的石本,临习《曹全碑》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本科生必修的课程。
综合历年来的课业履历和大家的反馈,创造大家都会陷入相同的误区。

汉隶经典曹全碑临写指要

常见误区

其一 格调把握不准。
临书的关键在于对范本有准确的审美体悟,但初学者由于笔法生疏,每每将《曹全碑》临成粗放敦厚一起,如此则与原作有霄壤之别了。

其二 楷化不除。
初学此碑,每每会杂入楷书的笔画与体势,诸如魏碑样式的方折过多,不明八分之体势,而一味向右上方倾侧等等。
学习《曹全碑》贵在以篆入隶,于平正中见圆劲古澹之意。
只有如此,临书方能具备古意。
而杂入生涩蹩脚的楷法,只会使意趣寡薄。

其三 不看重熬炼笔质,不关注粗细笔画的反差度。
此碑以细线为笔形主基调,其细而不弱,虽纤如髭发,但质感则“圆如椽”。
另一方面,在细线组合之外,粗笔画的精彩呈现也使得全体字具有了神采。

《曹全碑》原帖

《曹全碑》临帖

以上三方面是初临者务须重视的问题。
有了“问题意识”、知晓了误区,那么接下来就要在书写中“找重点”。
在此通过“精临精讲”的办法,为大家系统先容《曹全碑》的临写指要。

《曹全碑》精临精讲

众所周知,《曹全碑》的特点是内紧外松,主次分明,分布匀净。

在临写时,横画要把稳主次差异与俯仰变革,否则会板刻无味。
此外,《曹全碑》的韵味每每会通过笔画的曲直度与收笔的细微变革加以表示,古人所谓“秀逸”之类的审美评说,实在都可以落实到详细的笔形与笔质上,临写时笔者也尽意去表现。

《曹全碑》原帖

《曹全碑》临帖

举个例子。
在隶书中,“野”字的写法为高下构造,上部两个偏旁分布疏朗,互不干犯,但必须表现出两者的“揖让”呼应之趣,“予”部下真个左竖适宜用迎应的方法去处理。

“土”部的书写也有讲究,第一横务须短匆匆,如此才能凸显主笔横画的纵逸伸展之美。
从其浩瀚的横画排布来看,也是平和有致,所谓“致”即指这些横画之间的笔势变革。

原字

临字

再举一例。
临好“若”字的关键在于主笔横画与弯挑。
主笔横画前半段总体笔形偏直,但中段微微波折,尾部自然舒缓展开,表示了“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的特点。

原字

临字

收笔的细腻变革是临摹水准高下之分的主要依据。
很多初临者在横画收笔处只知一味圆润,如此很随意马虎产生流滑无骨之弊。
建议在临写时着意增加了一处折点,以此增强收笔的骨力。

弯挑的处理也是要把稳的地方。
弯挑有两个难点,一是要处理好横与挑的夹角,二是要把握挑画笔质。

夹角过小会显得局促,过大则有疏松的问题,并影响“口”部的表现。
笔质表示了笔画的内在美,细不雅观“若”字的弯挑,虽有曲致,但内力充足。
这就须要临写者对付笔尖的提弹顿挑的性能有很好的驾驭。

《曹全碑》看似圆秀,但如果一味于执着中锋与圆转就难得原作之意了。

像“涌”字左侧的“水”部,第二、三点的收笔便微用了折挑的办法,以避免调皮。
而“甬”部的右竖,也是由圆润的中锋逐渐转为侧锋,收笔微出锋芒,这种变革可以使《曹全碑》在秀美中展现出一种风骨。

原字

临字

再如“诸”字右下端横竖的交卸处,也很有特点。
凡人临《曹全碑》多关注苍茫的金石气,而难以悟到个中的书写意趣。
而该字横竖的交卸处正好须要采取细腻自然的书写感去表现,这种处理可以使临写表现出一种轻松雅逸的文气。

原字

临字

在临摹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用笔与用字,章法也是临学的一个主要方面,须要我们对经典作品细加解读、拟效和影象,才能将石本的特质融入自主的创作中,为将来的“薄发”蓄满“能量”。

更多阅读:《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隶代表作之一,该碑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年)十月由曹全的学生故吏王敞等人镌立,用以歌颂曹公的平生功绩。

明万历初年,此碑出土于陕西郃阳莘里村落(今属陕西省合阳县),后移存至郃阳县孔庙。
一九五六年又被移入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该碑无额,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和碑阴都是成熟的隶书,碑阳共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有题名五列。

本文改编自《书法教诲》2018年第4期

作者:虞晓勇《〈曹全碑〉临写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