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晓梅 网名茗风,斋号古梅轩、呆也楼,辽宁凤城人。
(一)
踏 春
陈龙(贵州纳雍县四小四1班)
一起野花开,薰风染绿苔。
蜂蝶为引导,引我画中来。
郎晓梅:你眼中看到开放的野花、绿色的苔藓,还有蝴蝶和蜂儿。你心中想到苔藓原来是薰风染得。你觉得到,蜜蜂蝴蝶都是你的引导,是它们把你引到了这个春天的大花园里的呀。踏春的美好心情你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我却读出来了,以是,你做到了古诗讲究的蕴藉。可嘉。其余这首诗不雅观察细腻,善用拟人修辞手腕,四句连贯顺畅,第三句和第四句一转一结,联系紧密,又运转灵巧,已经很好地节制了绝句作法。接下来你可以学习炼句炼字啦。我们看看唐代大墨客王勃的一首春天诗《早春野望》:“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眺极,花柳映边亭。”你看看眼中的春天,江面上很空旷宽广,春天的潮水是白色的,山很长,清晨的山色青青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的是江和山两种景物,用到了颜色词“白”和“青”,让我们面前仿佛看到了那白色的潮和青色的山。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第三句他说他所登临的地方是“他乡”,这实在就说出了他春愁,这种春愁是他的思乡之愁,但是他的第四句又回到了写景上边去,写花和柳,而他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他的乡愁,这个乡愁就表示在“边亭”两个字上,这个亭子不是家乡的,是边地的。你看他写想家的事,但不直接说想家,四句有三句是写景的,他只是用了“他乡”和“边亭”这两个词就表明了在这样的春光里他有多想家,也是蕴藉的。王勃作品里边所包含的情绪非常浓郁,但是一贯含着、积蓄着,以是你越读越以为好。王勃炼字很厉害的,你看他的一“青”一“白”对映多么光鲜,还有用“他乡”“边亭”说乡愁,这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二)
春日小题
尚影轩(贵州纳雍县四小四1班)
田间飞紫燕,嫩树吐新芽。
童子二三个,追逐七彩霞。
郎晓梅:燕子的颜色不是玄色的,而是紫色的,它就不一样了,让我们面前一亮。第一、二句写春天的自然景物,第三四句写人,一二句的景物是人的涌现环境,以是须要先铺垫好,然后人物才登场,第三句出人物,第四句出人物动作,这个前后句安排非常妥当,然后用七彩霞做结尾,然我们彷佛看得到二三个童子奔跑在俏丽的彩霞中的情景,很形象动人。但是有一个问题,追逐彩霞这样的事大概很少发生吧。以是这么写有时候会让人以为不真实。古人也有写小朋友的诗,比如唐代墨客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偷偷出去采莲回来,小艇划开浮萍是随意马虎被人创造的,但是小娃不知道啊,自以为没人创造。以是很好玩儿。再比如清代墨客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歌声震撼了树林,他听见蝉的叫声,并且瞥见了一只蝉,他准备捉住它,于是他一下子就把嘴闭上了。也是非常有趣。这两首诗所写的画面都非常形象,有童趣,而且非常真实,由于这两首诗所写的都是作者真真正正看到的场景,而且是我们普通人都可以想象能够认同的事啊。
(三)
放 牛
张传誉(贵州纳雍县四小四1班)
山风传鸟语,丛里彩蝶飞。
日落挥鞭返,竹篮背上背。
郎晓梅:浴着山风,听着鸟语,身边萦绕着彩蝶,日落时分,挥着鞭子驱赶牛群、背着个竹篮子的小牧童形象出来了,很生动好看。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写落日中挥鞭的动作,第四句以背着竹篮的身影作结,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古人也有很多写放牛的诗。我们看看宋代墨客陆游的《牧牛儿》:“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这首诗写的是牧童过河,不怕水深,他踏在牛背上,稳稳地,就像坐船一样。牧童从容清闲的样子一下子就出来了。这首诗的好不仅仅在于它写出了牧童的清闲自傲的可爱形象,写出了牧童的放牛乐趣,也在于让我们可以从诗里边读到作者看到这一场景时的轻松清闲的心情和喜好的态度。我们可以在往后的写作中逐步体会这种觉得啊。
(四)
有 感
朱睿璐(辽宁灯塔市佟二堡二中七1班)
春种秋收季季难,面朝黄土一年年。
盘中谁晓美食味,都有农人汗里盐。
郎晓梅:这首诗写农人的辛劳,里边有“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劳”的影子。我们都知道李绅《悯农》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这首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他的标题就叫《悯农》,“悯”是怜恤、哀怜、同情的意思,他怎么怜恤的呢?你看,他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在详细写农人锄禾的场景,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表现时候——日当午,一天最热的时候仍旧不得安歇,最能突出农人辛劳劳累。第一句写锄禾的场景,韶光、动作都很详细,而第二句,切实其实便是一个放大了的特写镜头,汗滴落下来都看得很清楚,这个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真切、动人,有了第一句、第二句这两幅直不雅观有冲击力的画面,第三句第四句的议论感慨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地来了。那么这首《有感》和李绅的《悯农》比较一下看,很明显第一句和第二句短缺详细的细节描写,四句都是议论,以是读起来就没有那么亲切动听了。以是写诗要详细,要有细节,要有画面感。
(五)
听地理课“黄土高原”有感
宿芳语(辽宁灯塔市佟二堡二中八1班)
千沟万壑一高坡,植被乱伐心痛何。
大浪长淘沙尽去,清波逐日变黄波。
郎晓梅:“清波逐日变黄波”这句很棒,用重复的“波”字,但润色语发生由“清”到“黄”的变革,非常清楚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变革的忧患。这首诗里有个字可以再推敲一下,一个是“何”,用“何”可能是想表达“何等心痛”之意,但把“何”放在“心痛”后边的位置,其意变成了“心痛什么”,明显与本意不符。
(六)
春 行
李欣慰(辽宁辽阳市第一高中高二19班)
东风拂面柳条轻,早起闲行踏草青。
山色四围花影里,湖心一点未名亭。
郎晓梅:这首诗写得很俊秀。诗写墨客在清晨的东风里,看着柳条轻轻拂动,清闲地在青青的小草上走着。然后面前一亮,看到新的画面:在山的中间,花影摇荡之处,有一个未名亭在湖心,看上去便是那么一个点。颇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的即视感。墨客的轻松愉悦之感不必说,自然洋溢。唐代有位墨客李华《春行寄兴》这样写道:“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起鸟空啼。”这首诗四句写景,无一字写到墨客主不雅观感情,借落花和啼鸟表现了一种空寂清幽的暮春山行意味,似有禅意。它的构造与李欣慰诗不同,但说三四句,李欣慰诗是一转一结,李华诗是两句并列,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山行所见所闻罗列一下而已。两诗构造各有特点,不能说谁优谁劣。但如果进一步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创造李华的诗措辞更加醇熟,尤其是三四句还在浑然无觉之间悄然用了对仗,流转自然,善用修辞技法,诗气更为充足。如是剖析,但为比较之间见不敷以期取长补短。我们仍旧可以肯定,《春行》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当放学生诗之中,即便在当下成人作者诗之中,也是可以碾压一片的精良作品。它表现了作者写诗的灵性和天赋,倘假以时日,多加磨炼,自当不俗。不过诗中有个微瑕可再考虑,即“轻”“青”同音,诵读起来不舒畅,韵脚同音字利用当谨慎。
(七)
西江月·春行
潘昊阳(辽宁辽阳市第一高中高二19班)
季候应怜偏晚,春分未减轻寒。丝丝细柳卷珠帘,欲挽东风几片。
已换单衫轻巧,来不雅观碧水潺湲。俯身拨去小石丸,新绿其间偶见。
郎晓梅:作者能够细腻感物,且能捉住并将奇妙的须臾即逝的觉得付诸笔墨,是作诗填词的好材料。词写早春时节出行所见,颇能捉住时节特点。譬如,“春分未减轻寒”从体感上写气温仍旧不高,“丝丝细柳卷珠帘”从视觉上写柳条上的叶苞才刚刚鼓起的样子,以及翻开小石头,有时才可以瞥见一点点新绿等等,这些小细节都非常真实,是作为辽宁人都可以觉得得到的早春觉得。作品表达着作者对春天初来乍到时候的欣喜,乃至带着一点点迫切的心情。这种迫切表现在高下片的首句,上片直接说出觉得季候晚,直露了,可以更好些。下片用“已换单衫”来表达就详细而且委婉,有味道,可人品读。不过下片第二句“来不雅观碧水潺湲”读过之后觉得其后两句“俯身拨去小石丸,新绿其间偶见”是写水中事,须要反复揣摩才能将“来不雅观碧水潺湲”从“俯身拨去小石丸,新绿其间偶见”中撇出去,将后两句当作陆上事读。其余,下片义近色近之“碧”“绿”同现欠妥。
(八)
自习课班主任忽入教室
魏世一(辽宁辽阳市第一高中高二19班)
天宫大闹正心欢,忽见门开逸兴残。
窗外撩人新燕子,呢喃不敢昂首看。
郎晓梅:读罢笑了。遇老师突袭不敢举头的样子栩栩如在目前,有趣。能抓趣。小子可畏。其余,转结托燕子说话,不仅免了直接言说不敢举头的干枯乏味,而且将人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令燕子叽喳而学生慌恐噤声的画面犹如一个小视频在生动播放,独出心裁,想别人所未想,是所谓得奇趣。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书柳子厚渔翁诗》),释惠洪《天厨禁脔》中列于诗趣之首的即是“奇趣”。魏庆之《墨客玉屑》卷十“诗趣”中也,将“奇趣”列为首条,可知古人推崇。不过此诗有一处可再考虑,即“逸兴残”仨字。“逸兴”意谓超逸豪放的意兴,不适宜教室中大闹天宫的语境。“残”在这里应理解为形容词,意谓残余、残余。按常理,老师溘然涌现,疯闹的学生一样平常会立马正襟俯首,全无疯闹愉快之状,岂敢保留存于愉快让老师看到,以是这里或许说兴致全灭更妥当。
(九)
浣溪沙•同学
史俊杰(安徽凤台县四中七8班)
背后偷将辫子捉,悄悄又把眼睛遮。天真玩笑不嫌多。
考试自然争擂主,踢球谁不动真格?同窗岁月耐销磨。
郎晓梅:上片举背后捉辫子、遮眼睛两件事,然后归纳为天真玩笑;下片举考试、踢球之事,然后发感慨。高下片构造相同,分总,详细+详细——抽象,构造比较清晰,可嘉。其余,所举四事都是比较详细的范例的大家可以引起共鸣的事,因此这首词乃至可称是对“同学”关系的代表性写作。同时,其措辞老道醇熟,无一碍眼之字,且“耐销磨”颇有风霜之感,令人唏嘘。且标题与正文相互映照,拟题亦见水准。当下成人词作不经三五年功夫写不至此,而作为一个七年级学生,能写到此种境界,其实令人惊异。噫!
后生可畏今犹甚。
(十)
登灵岩山
蔡道涵(江苏无锡市前洲中学月朔7班)
足下众云环,峰高一径弯。
莫疑丘岳小,仙隐即名山。
郎晓梅:这首诗在化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这便是进了古人的套子,没有自我了。诗要写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化用使你的作品罩在别人的阴影里,全无光彩,以是要只管即便避开。其余,第三句说此山“小”,而第一句却说站在此山上,脚下是云在环抱,第二句直接说“峰高”,两处所写都不是山“小”的常日特点,于是自相抵牾了。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正/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