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一代人的努力,一代人的韶光都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地做好一件事情,就须要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
我们在战国时期那篇著名的《劝学》过文当中就知道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本日的我们是站在古代伟人的肩膀上连续创造天下,而后人也必将站在我们发展的根本之上,瞭望更远的远方。

​在李商隐的一首唐诗当中,夸10岁外甥写诗写得好,个中名句成为了唐诗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次,李商隐受邀去外地任职。
他的连襟韩瞻与他关系很好,听说他要远行,就为他预备了送别宴会。
韩偓,小名冬郎,是韩瞻的儿子,那一年只有八岁。
宴会期间,他一贯陪在李商隐的旁边。
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冬郎还写了一首诗为李商隐饯行,四座皆惊。
过了两年,李商隐回到长安,追忆此事,写了两首诗回赠小冬郎。

​个中一首是:

李商隐夸10岁外甥写诗写得好一首唐诗最后7字想起一句俚语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首古诗当中最引人瞩目确当然是末了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将冬郎比喻为雏凤,把韩瞻比作老凤,是为相识释冬郎的才学赛过了他的父亲。
从此之后,“雏凤清于老凤声”成为名句,意思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十岁裁诗走马成”,诗歌的一开始便是李商隐的夸赞之语,夸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典故取自《世说新语·文学》,袁虎写文章倚马可待,韩偓很有其风采。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看到子弟人的发展,李商隐还是非常欣慰的。

李商隐确实没有看错,韩偓成为了晚唐非常著名的一个墨客。
他写的一首题为《已凉》的古诗非常精彩,全诗“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景象未寒时”,入选了唐诗300首,没有辜负李商隐的慧眼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