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囿秋风”历史景不雅观效果图。中国城市方案设计研究院供图
光阴流转,今日的南苑在续写昔日传奇。一度被战役、干旱、城市培植等成分毁坏的生态肌理,被“吞噬”的湿地森林景致正在逐步重现。就在一个多月前,大兴南海子公园二期正式开园迎客。它和公园一期连在一起形成占地8平方公里的城南“绿肺”,找回了昔日南苑核心区的草木碧绿、连天遍野、喷鼻香花环抱、飞鸟啁啾的活泼景象。同样是历史上南苑主要的组成部分,今日丰台的南中轴两侧,占地1.6万亩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在进行培植。作为中轴线上最大的绿色开放空间,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将作为连接北京中央城区、城市副中央、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的主要空间走廊,培植成为“都城南部构造性生态绿肺、享誉天下的千年历史名苑”。
再过不久,当天下各地的人们乘坐飞机抵达大兴国际机场,向下俯瞰这一碧万顷时,犹如穿越600年,领略“南囿秋风”。
1 皇家苑囿由盛而衰
历史上的南苑,地处永定河冲积扇前缘。明清期间南苑面积为210平方公里,约3.5个北京城,其大致范围为本日北至南四环大红门,南至南六环,西至京开高速,东至京沪高速西侧约600米,涉及丰台和大兴两区。
若穿越到几百年以前,便能欣赏到一幅奇妙的自然胜景:在一碧万顷的草场上,六千余亩碧水映带个中,一亩泉、团河、凉水河、小龙河、凤河等川流而过,117处起源、25处湖泊棋布星陈,“其水四季不竭,汪洋若海”。丰美的水草旁,虎、熊、鹿、兔、麋鹿、黄羊、海东青、天鹅自由栖息,可谓“蒲苇戟戟水漠漠,凫雁光辉鱼蟹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天选之地”。从大辽王朝始,帝王便在此“放鹘、擒鹅”并“阅骑兵”。
金代,南苑不仅成为皇家巡幸游猎的紧张园地,还在这里建造了行宫。到了元代,长于骑射的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游猎、演习兵马,在此建造苑囿,每逢早春,天子便在文武百官簇拥下站立上风处,放飞海东青,与天鹅拼力厮杀,擒获天鹅后一同坠地,举行“头鹅宴”,场面恢宏。
明清期间,南苑迎来兴盛期,自明永乐十二年扩充飞放泊,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的四季佃猎活动均在此举行,南苑始成为名副实在的皇家苑囿,明王朝不仅将南苑“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作为围猎和演习兵马之所,还在此大兴土木,按照二十四节气建筑了二十四园,修路造桥将各景点相连,关帝庙、灵通庙、提督衙署、晾鹰台等建筑散布个中,栽种瓜果蔬菜,养育珍禽异兽,以供嬉戏时打猎。清政权建立后,帝王在此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一是行围、二是临憩、三是大阅,几代天子对南苑进行了精心营建,大红门、南红门、小红门、东红门、黄村落门等九门设立,真武庙、三关庙、娘娘庙等八大寺庙建筑,四大行宫分隅而设,亭台楼阁掩映于苍松翠柳之间,湖光山色,宛若图画,景致清幽秀美。同时,皇家采纳多种方法保护苑内珍禽异兽,经由数十年经营,南苑内草木葱郁,百鸟翔集,珍奇的麋鹿在此迅速繁衍,达到几百头。
这般如画盛景,自然令人陶醉。在一次伴随帝王游幸南海子时,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眼见南苑迷人秋天景色有感而发,作诗《南囿秋风》,“别苑临城辇路开,天风昨夜起宫槐。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据解释英宗非常欣赏这首诗,便钦点“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
伴随“南囿秋风”的隽誉,南苑走过悠悠历史长河。然而,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官场腐败,国力衰弱,财政上已不能再坚持以往掩护南苑的弘大开支,皇家苑囿不仅完备不能再现昔日风光,还遭到各类毁坏。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皇家苑囿日趋冷落,因国力衰微而被废弃。清末民初,南苑逐渐被开拓,由原来的十余处粮庄、果园,迅速发展到200多个自然村落镇。后来,南苑逐渐成为京南门户、军事重镇、航天重地、客商云集的商务区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全国客商聚拢在南苑北部的大红门,从事服装批发生意,个中“浙江村落”以物美价廉的服装而有名全国,但其管理无序、社会治安差的负面形象也流传开来。
2014年至2017年三年韶光里,大红门地区45家批发市场讲明转型,曾经一度困扰居民的“大城市病”有效缓解,交通通畅能力提升,拥堵报警数低落79%,均匀车速提高50%,区域环境明显好转,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
2 北城南苑重修“历史名苑”
45家批发市场讲明了,但与功能布局完善的北中轴比较,南中轴沿线发展一贯稍显失落色。而新版北京城市总体方案,为其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北京城市总体方案2016年-2035年》提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是北京城市空间构造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大国都城文化自傲的代表地区。位于南中轴线两侧的南苑—大红门地区是带动南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要培植成为融行政办公、科技文化、商务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城商务新区和多元化城市综合区。
作为连接北京中央城区、城市副中央、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的主要空间走廊,南苑—大红门地区,在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构造中,既占“一主”,又占“两轴”,是都城整体城市布局的主要组成部分。
去年,南中轴地区面向环球征集设计方案,将位于南中轴的东城区永外地区、丰台区大红门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地区进行整体研究统一方案,彻底冲破行政区划束缚、重构南中轴地区的空间秩序。
经专家评审,终极评比出中规院联合体、中建院、同济联合体三家良好方案,汲取三家方案之长,终极形成南中轴方案综合方案。在空间布局上,将构筑“北城南苑”的格局,“北城”,指在南三环以南、南四环以北的大红门地区,方案培植都城商务新区;“南苑”,指在南四环以南、南五环以北区域内,方案培植1.6万亩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把公园培植成“都城南部构造性生态绿肺、享誉天下的千年历史名苑”。
“北城南苑”一头连接着当代大都邑,一头传承延续着厚重的历史。虽然比较于明清南苑地区,“北城南苑”之“南苑”范围要小得多,但是定位大尺度森林湿地组团,便是要找回历史上这片地区的生态肌理。
方案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北至南四环,西至京开高速,东至德贤路,南至防备西路。东西长7.2公里,南北长3.4公里,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处于明清期间南苑的北部,面积约为当时的8.3%。公园秉承“南囿秋风”的历史景不雅观,“万木葱茏、百泉涌流”的自然风貌,因地就势形成15000亩森林、1800亩水系、1000亩草地,营造森林湿地为主、草地兼而有之的“大自然·真野趣”的南囿秋风之景。
“公园处于都城一道绿隔地区,北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东有朝阳公园,西有老山、八宝山、田村落山组成的三山公园。它的培植将补充南部缺失落,形成一道绿隔都城公园环。”市规自委丰台分局副局长张林说。这处公园的培植,将搭建起首都生态格局的“四梁八柱”,形成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引领城南地区功能和品质的全面跃升。
3 森林湿地积聚生态底色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于去年启动培植,公园已整体完成绿化9700亩,万亩林海效果初现。和一样平常的森林公园不同,林水相依湿地景不雅观的重现是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筑的魂。
2018年12月,在以“溯京南文脉 传古苑风采”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专家王其亨提出,“北京城有两个‘腰肾’,一个在西北郊,另一个便是南海子。南海子地处三河故道,地下水非常丰沛,凉水河、凤河就发源于此。南海子是中国古代利用湿地的一个样本和活化石,其功能不单是豢养湿地动物,也是一个完全的湿地生态链,是北京水生态极为关键的一环,在全体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水利构造方面发挥着重要浸染,表示了中国古人的聪慧。”王其亨建议,研究南海子文化培植,要尊重其历史生态浸染。
方案培植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也做足了水的文章。设计职员先容,公园将以现有的小龙河为根本,规复十个大小不一的泡子水面、两条溪流水系、一片湿地,规复历史水系,再现南苑陂塘风貌。
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环境、南苑厚重的历史文化,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方案为泡子湿地、一亩古泉、海子森林、槐房清源、铁路艺苑、御道文苑、和兴叠翠七大特色景区。个中,一亩古泉,曾是南苑历史上两大水源之一。《北平史表长编》曾有言,“一亩泉发源于南苑西北隅,大亩许,虽旱不竭。”乾隆在《海子行》中说道,“考一亩泉在新衙门之北,弯曲东南流,经旧衙门南至二闸。”方案中的一亩古泉,将通过拓宽小龙河,网络雨水汇流,形成一定规模水面,再现一亩泉历史盛景。御道文苑,总面积213公顷,通过追溯历史文脉,结合大红门御道、荫榆书院、南苑文化馆等充分展现南苑历史文化,塑造南苑特色的都城绿色门户形象。
七大特色景区既有历史文脉传承,又有生态底色重构。泡子湿地景区,就依托现有的苇塘泡子、小龙河历史水脉,适当疏通水系,形成独具南苑特色的泡子湿地,再现历史风貌。在海子森林景区中,方案了25公顷的无人扰动的森林生态保育核,仿照地带性群落特色,选用鸟嗜和蜜源植物,营造近自然森林。
随着景象变革,现在的南苑地区地表水远不如明清期间充足。湿地用水从哪儿来?设计职员先容,公园将以槐房再生水厂再生水为紧张水源,通过增强水循环动力、完善生态群落、湿地净化等办法,提高景不雅观用水质量。未来,公园将吸引东方角鸮、沼泽山雀、四声杜鹃、鸿雁、天鹅等鸟类220种以上,成为中央城区最大的不雅观鸟胜地。
散布在公园中,还有3片文体休闲区,3片城市做事区和6处开放绿地,实现城园共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南囿秋风”新内涵
南海子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森林湿地组团的培植,让历史上南苑绿色的生态基底得以复活。金秋来临,站在葱郁的林海间,站在临水的高台上,古人曾经领略的“南囿秋风”如画景不雅观,穿越历史时空,迎面而来。
弹指600年,早已换了人间。本日的“南囿秋风”既传承了历史的余韵,又有新的时期特点。
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设计者们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凝练出杏霭生云、万树夕烟、缭垣绿茵、活泉流玉、高台望迥、平湖澹荡、陂塘雁影、秋芦飞雪、古道夙昔、芳甸闻歌10处南苑特色风光,呈现古韵新景。
“‘春云澹荡满平湖,渺渺烟波接绿芜。芳甸雨过花竞笑,画桥风起柳相扶。’这是雍正的《暮春杂咏》,我们从中凝练出平湖澹荡之景,通过画桥、流水、绿柳、喷鼻香花来呈现湖水荡漾、烟波浩淼、万花竞放的春日美景。”中国城市方案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所长刘华说。
再如,乾隆作诗《吴殿怀古》,“烟柳残芜锁败垣,空庭寂静晚鸭喧。晾鹰南望高台迥,射鸭旁临废沼存。”设计师们也从中提取元素,设计高台望迥的景致。
设计者们还梳理南苑历史物质生产、行围佃猎、军事阅武、政治外交、驻跸生活五大功能,提取代表性历史事宜和象征,沿御道和文化环路布局,形成二十四园、农颐广稼、水围、万木留喷鼻香、荇藻鱼跃、芳甸春洲、不雅观买卖、僚议国事、驻跸御道、崇礼古道10处文化主题情景,塑造时空对话体验。
不仅是大尺度森林湿地公园,在南中轴两侧,11处城市休闲公园和绿化提升项目正在进行中,总面积680亩。这些大小不一的公园绿地,或包括在南苑地区,或簇拥在南苑周边,在明清南苑所在地,就方案有三营门和红门佳荫两处公园。
在历史上的南苑地区,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正在一步步得到修复、重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给历史上的“南囿秋风”注入了新的内涵。
“云飞御苑秋花湿,风到红门野草喷鼻香。玉辇遥临平甸阔,羽旗近傍远林扬。”300多年前,清康熙天子到南苑打猎,曾赋诗盛赞“南囿秋风”美景。300多年后的本日,如画景不雅观再现,但这景致不再是帝王专属,它属于每一位市民,每一名游客,是大家都可以从容领略的丰硕文化遗产。
链接
燕京十景
历史上,有“燕京八景”或“燕京十景”之说,后代文人纷纭题诗,遂有名遐迩。“燕京八景”之说源于金代,历代说法互异。金代称“金台落日、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蓟门飞雨、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西山积雪、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遂有“燕京十景”之说。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瑶 王海燕 陈强
流程编辑:洪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