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上各类都是大人们天下里的玉轮,它们彷佛承载了太多生活的酸楚,而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中,我们来感想熏染一下一位唐代7岁才子心中的玉轮。此诗名为《赋月牙》,来自唐代一位姓缪的7岁孩子,此子年幼有才被称神童,得到唐玄宗召见,于是当场写下了这首咏月诗。全墨客小志气大,短短28个字句句一语双关令人拍桌赞叹,值得一读再读。
《赋月牙》
唐.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通篇无生平僻字,明如口语,一看就知道不是出自大家之笔,但却让人感想熏染到小墨客心中的远大志向。诗的题目是“赋月牙”,墨客便以“月牙”喻己,句句一语双关,托物言志,可谓十分高明了。
诗的一、二句,一开篇便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初月如弓未上弦”,将弯弯的月牙比作未上弦的弓箭,它分明就挂在了碧空中,让人忽略不了它的存在。弓箭虽未上弦,却早已蓄势待发,待用时必能一击即中。墨客用“分明”来形容月牙当空之景,将这轮月牙置于浩瀚碧霄的大背景中,两相衬托之下,这轮月牙成了夜空中最闪亮的存在。这两句高下承接自然,一气呵成,用弓箭比作月牙不但形似,而且意境符合,令人面前一亮。
三、四两句墨客捉住月型会随着韶光的推移而变革这一特点,由面前的月缺写到月圆时,等到十五月圆时,那曾经的月牙也能照耀人间。众人皆喜圆月,不喜月牙,墨客于是通过回嘴时人的意见来抒写自己分歧凡响的见地,满满的桀骜不驯。同时在这里他再用一个比喻,“蛾眉”指的是女子的眉毛,这也为这轮月色增加了一丝柔情。而“照满天”3个字与上两句的“碧霄边”相呼应,可谓意境全出,气势逼人。
纵不雅观全诗,小墨客牢牢环绕诗题的“月牙”展开想象,构思颇为奥妙,连用了弓箭和蛾眉两个比喻,通过韶光的推移写出月形的变革,然后再通过对时人的回嘴,达到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目的。当时唐玄宗听完此诗,是讴歌不已,而这首也就这样流传了千年。
又是一年赏月季,如果以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并不适宜孩子们理解,不如给他们念一念这首《赋月牙》,让他们感想熏染一次唐代小才子的人小志大,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