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难堪工也。晚来青州,始得山斋宴息。因谓不虞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夫前人为开其端而物景又在其目,然不得自称其怀,岂人才有限而不可强?将吾老矣,文思之衰邪?兹为终生之恨尔。
熙宁庚戌仲夏月望日题
作者简介
欧阳修于去世前一年为其在青州的山斋写了这篇题辞,实际是一篇创作体会谈、一篇相称精到的文艺随笔。从喜诵古人诗句而欲效之却久不可得,作者悟知作诗凭“造意”是难得精美的;及至“宴息”山斋,身居常建所绘境界仍不能得佳句,这是由于古人已将此境写得惟妙惟肖,正如李白所谓“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种创作体验,前者解释作诗要有真情实感、切实体会,模拟只落“第二义”;后者解释没有新的体味、新的路子,决难写出超过古人的作品,这仍是重创造、反仿照相沿的创作思想的表示。欧公始终不能满意自已的效仿之作,引为“终生之恨”,可见其创作中的严明态度,同样是“语不惊人去世不休”的。
为山斋题辞却不写山斋,由常建的一联名句引入,读下去方知这原来既是对山斋景物的描述,又是抒发创作体验的先导,这种写法,落笔似远实近,似曲实直,似繁实简,颇能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