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好苏轼的才华,他感性、传奇,只能仰望;也喜好苏辙的端庄,低调和踏实;同时他两兄弟之间的感情值得学习。

本日复习古诗鉴赏,有一首苏辙的《赤壁怀古》,和哥哥苏轼的词题材和标题都相同,但内容、情绪、主旨和风格真是迥异。
先来看看苏辙的这首诗吧:

赤壁怀古

苏辙

一母两兄弟性情大年夜不合从同题诗赤壁怀古看苏轼苏辙性格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怎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不雅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火烧赤壁

这首诗大意是,曹操刚刚攻破荆州不久,便组织水军向夏口进发,意欲攫取东吴,志在必得,气势如云。

曹魏一方有千艘战船,加之长江天险,拿下东吴切实其实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但百战百胜的曹孟德,又岂能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大败,战船被焚毁呢?

魏蜀吴三家,犹如鸟嘴鸟爪,半斤八两,一触即发,必有一战,经赤壁一战,三方孰强孰弱已见分晓,三分天下已成定局。

自古以来讨伐敌国须要不雅观察形势,探知虚实,以便趁虚而入,那种(不经严密研究支配而)只凭臆想进行突袭而得胜利的,闻所未闻。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同题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必加以讲授了。

你看,同样题材,写出来切实其实大异其趣。

一场赤壁大战,弟弟苏辙思考的是用兵策略、作战计谋;哥哥苏轼感慨的是岁月蹉跎、人生失落意。

弟弟苏辙的诗一板一眼,千锤百炼,遣词造句颇有艰深晦涩、诘屈聱牙之感;哥哥苏轼的词脱口而出,豪迈旷达,一气呵成,如有天纵。

纵不雅观苏轼苏辙生平经历,哥哥不断闯祸,因诗文因言语开罪而屡遭贬谪,直至终老;而弟弟不断进取,差点做到宰相之职,其主要目的便是援救哥哥。

弟弟理性而老成持重,哥哥感性而旷达不羁。

提及来,冒失闯祸的哥哥更像是个弟弟,而沉稳内敛不断捞哥哥的弟弟,倒更像是个兄长呢。

苏轼与苏辙

当然,还有一个主要缘故原由,便是二人处境心态的不同。

两首诗词俱是在黄州写成,苏轼被贬黄州,此为平生第一贬,显然还没来得及磨砺得那么豁达淡然,故而借他人羽觞浇自家块垒,看什么都能将自身遭际和情绪投射上去,抒发的是人生不得志的郁愤。

苏辙来黄州探望哥哥,虽是胞兄胞弟,也很难真正理解哥哥的处境和心情,所谓感同身受,哪里那么随意马虎!
故而从火烧赤壁曹操力量强大却惨遭败绩一事,作为一个政坛人物,他看到的是作战履历和兵法打算。

末了补充一点,苏轼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大约45岁,苏辙写《赤壁怀古》大约43岁,应是同一年所写。
可见,年事岁月、人生经历虽有磨砺之功,却也并非尽然,大两岁的哥哥,归不归来都是少年。

苏轼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