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诗,顾名思义,便是诗句中包含一些数字的诗。
数字诗又称数名诗、数诗、杂数诗等,是嵌名诗的一种,每句都嵌入一个数字,如果嵌在首位则为藏头数字诗。

数字诗分为以下几类:

“十”字令诗

这是数字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便是将“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句中。

数字入诗更风流数字诗

《山村落咏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落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烟村落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墨客在诗中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革,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落、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落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落的意境之中。

吴承恩

《西游记》中一段“红轮西坠”后天色已晚的景致描写:

十里长亭无人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官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声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环境:一件蓑衣、一顶笠帽、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壁歌唱,一壁饮酒,垂钓的洒脱被刻画得活灵巧现。

再不雅观全诗,九个“一”奥妙嵌入个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绝不差,细细品味,这些“一”用得十分贴切又有情趣。
末了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洒脱清闲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墨客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谣》

唐代 王建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此诗短短的28个字中有着抵牾的8个“一”,但都统一在一副风景画里,可见“一”字有多强的表现力。

《薄暮》

清 何佩玉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

连用十个“一”字却不使人感到重复,而是意境悠远,妙趣横生。

数字回环诗

数字回环诗,即诗歌中一到万(或十)几个数字回环利用。
这类数字诗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卓文君的那首诗。

传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几经周折,终成家眷,回到成都。
不久,汉武帝下诏来召,相如与文君依依暂别,回到京城为官。
岁月如流,不觉过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愿望丈夫的家书,却没料到盼来的诗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
文君反复看信,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即“无意”。
卓文君既悲痛又愤恨,当即写下复书:

《怨郎诗》

西汉 卓文君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不可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杂数诗

诗歌中利用数字但没有天命和规律,只根据诗歌的须要来写,古代的数字诗大多属于这一种。

《咏雪》

清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这是一首随处颂扬的雪梅诗,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
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却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合适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彷佛身临其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了。

《闺怨》

清 黄焕中

百尺楼台万丈溪,云书八九寄辽西。

忽闻仲春双飞雁,最恨三更一唱鸡。

五六归期空望断,七千离恨竟未齐。

半生四顾孤鸿影,十载悲随杜鹃啼。

数字隐秘诗

将数字用谜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此种诗十分具有意见意义。

《断肠谜》

宋 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贯去了;

詈冤家,言去不回;

悔当初,吾错失落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消!

该诗自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创作之后就流传至今,经由多年的流传,有部分人已把它作为元宵节的字谜(猜字谜同时听故事,也能增长气氛色彩吧)。
词人丈夫是个小官僚,常常吃喝嫖赌,权钱至上,朱淑真气不过,写下这首词,与丈夫分开了,不知所终,令人嗟叹。

第一句,“下”失落落了“卜”乃是“一”;第二句,“天”没有“人”就成了“二”,以此类推,每句的答案分别是从一到十十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