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落,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的一首诗诗风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去世。
存者且偷生,去世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出息,独与老翁别。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不雅观阐述一夜和一天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
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其大略地交代了韶光、地点和人物,写出了事宜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胆怯气氛。
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比拟光鲜的两句概括写出事情的发展。
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
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
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哨去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
只管如此,官府还要来抓人,切实其实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表示了战役给公民带来的灾害的深重。
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都没有,风反响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公民极度贫苦的生活状况。
末了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孙子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人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末段照料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悲惨,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这事结束了,而浓厚的悲剧气氛险些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构造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她作了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然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戳穿了当时社会的阴郁和公民的痛楚。
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动听。
详写老妇的哭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
全诗紧张阐述部分全由一“听”字而来。
这样组织材料既可以突出老妇的惨痛阐述,有可以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得全诗十分简练紧凑。

末了,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亮点值得把稳。
一是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抓人戳穿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紧张的还是在反响“安史之乱”引起的战役给公民带来的深重灾害。
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期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公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沙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
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驳,但矛头紧张针对造成公民灾害的罪魁罪魁安史乱匪。
二是作者既看到了公民的苦难,并引起他真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由于“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
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
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控诉,也是对公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
这一点在《三吏》《三别》其他诗篇中有更明显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