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飞逝,岁月催人老,没有人乐意自己老去,但这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可年纪越长,阅历就越多,对人生的感悟就越多,古代的许多文人就在这老去的过程里感悟到了更多,也在这逝去的光阴里惆怅万分。
他们感叹青春不再,自己老去;也感叹众人不懂珍惜光阴,老来却后悔万分。

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就道出了大部分缠绵病榻的老人的心态,那是一种对老年生活的悲观与难过。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年迈是最让人无奈的工作细数古诗词中感叹年迈的诗句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听说白居易晚年是有眼疾的,这从\"大众眼涩夜先卧\"大众是可以看出来的,\"大众有时扶杖出\"大众可以知道白居易不但患有眼疾,行动也是未便利的。
在疾病的折磨之下,外出、看书都很困难,自然生活就少了很多的乐趣与激情,于是每天闭门不出,不用梳头也不想看书。
白居易对老年的生活是很不满的,这种悲观与悲观在他的诗中表示的很详细,但却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心态,尤其是有疾病在身的老年人。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龄人,且都是有疾病在身,算是惺惺相惜了,但两人对待年迈的态度是十分不同的。

老人感叹自己老了,总会有许多悲观而无奈的惆怅,而刘禹锡的一首《酬乐天咏老赐教》,就很不一样了,这是回应白居易写给他的《咏老赠梦得》,诗中尽给人一种线人一新之感,就像别的墨客写秋日,大多是凄凉惆怅的,只有他的《秋词》乐不雅观而豁达,这首感叹年迈的诗也是一样,足见刘禹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说每个人都会老去,纵然老去也没有人会来表示怜惜,人年迈了就见多识广,也会识人更清。
这未尝不是年迈的好处啊,只要保持乐不雅观心态,不要总感到忧虑,实在人纵然走到晚年,也依旧可以创造辉煌,依旧可以拥有自己的魅力,就像傍晚的太阳,夕阳的余晖依然能够映红满天,依然光彩照人吸引无数的人去赞颂欣赏它啊!
这种心态很值得人敬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的面对自己老去,也很少有人在老去时依然对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激情亲切。

实在要说咏老诗啊,贺知章的《还乡偶书》可以称得上名篇了。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虽然没直接写老去,却将幼年离家和老大回两种状态比拟,光阴飞快,当年老的自己再踏上这片地皮时,物是人非,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得自己了,哪怕乡音未改,却不在年少,而是一个白发白须的老爷爷了。
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出生,他们笑着问自己从何处来此,真是无奈啊,看到这些孩童,墨客想到的或许是曾经的自己吧,或许小时候的墨客也曾这样问过别人,却不知别人也是\公众幼年离家老大回\公众而已。

明末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在诗歌《不寐》中,也曾感叹一番年迈的无奈,他说\"大众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馀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
\"大众年少的时候精神十足,每每到鸡鸣时方才惊觉天色已晚要睡觉了,可年迈的时候就寝少得可怜,很早就醒了,只等着鸡鸣后起床,这便是年少年迈之人精神状态的一种比拟了。
可感叹的不过是韶光飞逝,转眼间三十年就过去了,彷佛就数了个数,这岁月就在无所事事中被蹉跎了,当真是让民气酸,却是\"大众无可奈何花落去\公众一样平常了。

实在古代文人感叹年迈,若不是到了那个年纪,大多只是感叹光阴飞逝而已,这种感叹,每每带着\"大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公众的劝诫,就如颜真卿的《劝学》:\"大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大众;晋陶渊明的\"大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大众也是对年少之人的一种劝诫,但未尝不是由于自己在历经生活的真谛之后,有感而发的对宝贵的岁月的一种思念啊!
就连白居易不也说过\"大众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如何\公众吗?

除了劝诫少年珍惜光阴,如李白,也会叹一句\"大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大众;如孟浩然,也会咏一声\"大众白发催年迈,青阳逼岁除\"大众;欧阳修也说\公众老去光阴速可惊\"大众;还有王建说得那句\"大众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大众;而我们也不得不在这些感叹年迈、感叹光阴的诗句中发出一声\"大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大众的无奈!

年迈是最残酷的事情,也是人类最无奈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躲过年迈,这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我们既然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就要学会去改变自己的思想,悲哀是一天,快乐幸福的度过也是一天,学会像刘禹锡那样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激情亲切,那么在晚年的生活里也依旧可以发光发亮,创造辉煌。
始终热爱生活,精彩的人生也不会由于年纪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