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杜豆豆,欢迎来到万卷好书栏目。
本日,我们来共读《唐诗三百首》中,五绝的第5篇,来自王维的《杂诗》。

《杂诗其二》(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wèi)。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理解我家乡最近发生了什么事。
叨教您来的时候,我家雕花窗前的那一株腊梅,着花了吗?

王维杂诗其二 乡愁是窗前的那株寒梅

墨客这种对话式的写法,很有情景代入感,我们很快就会在脑海中得到这样的一幅画面:墨客拉着老乡的手,在迫切地问话。
他是怎么说的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很口语的一句话,大略易懂:您刚从咱老家来,对老家的事儿该当很理解吧。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是指对方动身前来的那天。
绮(qi)窗,是雕饰精美的窗子。
著(zhuó)花,便是着花的意思。
墨客思乡心切,太想知道故乡的变革了,什么都想问,却一韶光不知道从何问起,这时,心里忽然想起了家里那扇雕花的窗和窗前的那株梅花,于是便脱口而出: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梅花,开了没有?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久在异域的人,忽然遇上了来自故乡的故人故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
他很想知道故乡的统统,心情迫切到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两个“故乡”的叠用,是不加思虑的,但却又是真切的——快快快,快来见告我,咱老家都发生了什么事儿。

可是,对方哪里知道他想理解什么?想必正在用疑问的眼神看着他:您想知道点儿什么呢?

我想知道什么呢?墨客也在问自己。
什么都想知道,但又不知从何提及。
想知道的太多了,怎么说得完呢?

这种心情,初唐的王绩在《在京思故宅见村落夫间》也曾写到过。
他流落在外多年,在自家门口遇上了一位故乡来客,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就握住人家的手问个一直,从老朋友到孩子,从家里的兄弟侄儿到旧日庭园,重新树柳行到茅草房,从竹子到梅花,从渠沟的水到石头上的青苔,从院子里的果树到林子里的花,仍旧是意犹未尽。

然而,同样是表达迫切心情,王维却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绮窗寒梅的特写镜头,就这样涌如今你我的脑海里,从此成了思乡的象征,再也抹不去。
比拟王绩的思乡,问了那么多,我们一个也没记住。
这便是王维诗作高妙的地方,蕴藉委婉,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墨客这首诗,是《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杂诗三首》是墨客模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
每一都城浅近易懂,但风雅新奇。

这第二首诗最出名,也被称为“问梅”,描写的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讯问家中环境的话。
那前两首写的什么呢?

第一首是“寄书”,描写的是主人公愿望家乡书信的心情。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意思是: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来往,可我的信到底是寄过了没有?

见有家乡来船,就连忙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彷佛又没有寄。
这样的喃喃自语,彷佛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实在,是心里盼着能有来自家乡的复书。
墨客借这样的问句,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那种奇妙而繁芜的愁思。
寄了家书,每天盼着能有覆信,能知道家中情形,可是,内心里又害怕听到什么坏。
那种又盼又怕的心情,夹杂着流落在外的怅惘,主人公惦记家人那种失落魂落魄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第三首诗,则是承接“问梅”,以妻子的口吻写的复书。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意思是:才瞥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天的鸟儿开始啼叫。
我内心忧闷,去看那些新生的春草,可却怕看到它在玉阶旁,逐渐地蔓延成长开来。

这些诗都是墨客在安史之乱后隐居孟津时的诗作。
三首诗写出的是一样的缠绵深婉之情,也都是一样的不事雕琢,自然朴素。

诗的内容讲完了。
末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吧:

《杂诗其二》(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wèi)。

好了,本日就到这里。
我们万卷好书栏眼前一期,连续讲读。

和我一起读书吧!
我是杜豆豆,倾生平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笔墨,过有深度的人生。
欢迎关注我。
在暴躁的时期,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