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便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宜和抒怀主人公形象,“意”便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墨客的主不雅观情思与客不雅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十全十美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样平常来说,意象与词句干系,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出发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把稳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解题技法]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明确题目比较的详细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工具,是比较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物象;二是弄清比较形象的哪方面的特点;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比较相异之处,还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
找出诗歌中刻画意象的词句,看其刻画了意象若何的特点和蕴含了若何的思想情绪。
第三步:做整合,规范答
按照同类合并的办法将品味到的意象特色合并,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
[即时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 轩 竹
曾 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①色转明。
[注] ①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在这首诗中也描述了竹子的形象。请剖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
解析: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剖析,墨客捉住南轩竹的特色,虽遇冰霜,但愈显明朗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墨客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述南轩竹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荡姿态,意趣盎然。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颂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详细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清闲、武断乐不雅观的性情。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武断的信念。末了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年夜方洒脱、积极乐不雅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明朗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立。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洒脱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武断不移。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秦 不雅观
天涯旧恨,独自悲惨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喷鼻香。黛蛾①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 裳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 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结合全词,简要剖析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
参考答案:秦不雅观词用“回肠、金炉、篆喷鼻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感情。黄裳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极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