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高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
解释: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十则》)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盍各言尔志?(《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匆匆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解释: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把稳: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一(同)类人,但它们不同于当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一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狱中杂记》)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单于视旁边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苏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
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观也。(《岳阳楼记》)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谏太宗十思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远指代词:彼、其、夫、尓、伊
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3.无定代词:或、莫、靡
“或”是肯定性的无指代词,可译为“有的、有人”。“莫”“靡”是否定性的无指代词,他们只能做主语,可译为“没有人、没有东西”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泉币乞之。(《伤仲永》)
人固有一去世,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越人语天姥,云霞闪动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把稳:这里的“或”作“有时”讲。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旁边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去世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灵公不君》)
4.疑问代词①问人:谁、孰
解释:问人的疑问代词,相称于当代汉语中的“谁”,在选择问中要译为“哪一个”。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选择问句中,“孰”意为“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意为“与……比较,哪一个更……”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这里由于比较的工具利害分明,表示一种反问语气,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把稳:“孰若”意为“哪里(怎么)比(赶)得上”。
②问事物:何、奚、恶
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纭何所似?”(《咏雪》)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聊乘化以归尽,乐每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③问处所:安、焉、奚
解释:可以译为“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情形或缘故原由:安、焉、奚、胡、恶(wū)
盍(hé)、何
解释:问情形或缘故原由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落马》)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王冕好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奚以……为”固定句式,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沛公安在?(《鸿门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胡为”相称于“胡”,仍旧是讯问缘故原由。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盍至此乎?” (《伙头解牛》)
何则:意为“为什么”,常用于自问自答。如:(邹阳)乃从狱中上书曰:“……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5.“者”字构造和“所”字构造
“者”和“所”是赞助性代词,它们有一定的指代浸染,但不能单独充当句法身分。
▲“者”字构造,表示“……的人”“……的事物”
①者”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之后。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端亡而入胡。(《塞翁失落马》)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不雅观者。(《伤仲永》)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②于数词之后,可译为“样”“种”“类”“方面”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③于韶光词或名词之后,复指前面的韶光词或名词,起强调浸染,无法译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灭吴》)
▲“所”字构造,“所”字常位于动词(动词性词组)前,是这个构造具有名词性,根据情形可译为“……的东西”“……的人”“……的情形”“……的缘故原由”等。
①放于动词之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纭何所似?(《咏雪》)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此人逐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用在介词和动词(动词性词组)前面
此殆天以是资将军,将军岂故意乎?(《隆中对》
以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
师者以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匆匆织》)“所”后只有介词“自”,没有动词。
臣之所好者道也。(《伙头解牛》)“所……者”构造前可加动作的发出者作定语来润色,浸染和“所”单用相同。
把稳:者字和所字可以和动词分别组成者字构造和所字构造。但“动词+者”表示施事,是行为的主动者。而“所+动词”表示受事。是行为的受动者。比如“说者”是说话的人。“所说”是说话指出的人(或事物)。下面列出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类,括号内是其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