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梳子姐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4月9日,马英九率领台湾青年登上八达岭长城,顶着烈烈长风,一同吟唱抗战歌曲《长城谣》。

“四切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登上八达岭长城吟唱抗战歌曲长城谣马英九又哭了

唱到末了一句时,马英九师长西席哽咽不止,热泪盈眶。

这不是他到大陆第一次堕泪了,去年率团访问大陆,到祖父坟前一句“湖南伢子回来了”即泣不成声,到南京中山陵敬献花圈泣不成声。

今年到广州孙中山师长西席故居致辞时哽咽,4月3日前往黄花岗七十二义士墓园祭拜,朗读林觉民义士《与妻书》时,又感情激动而哽咽。

当两岸公民走到一起,能够生出同样的情愫,流下同样的泪水,解释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是能够和平统一的,是不会重演历史悲剧的。

每一次垂泪,每一滴泪花,都饱含着沧桑,昭示着苦难。

让马英九落泪的《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10月,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谱曲,周小燕演唱,原操持作为抗战电影《关山万里》的主题曲,结果由于淞沪会战导致电影流产,但这首歌则传唱不衰,勉励着英雄的中华儿女奋起投身抗日沙场。

后来,电影《热血忠魂》选用《长城谣》作为插曲,这首歌曲在东南亚和欧美侨胞中也传播甚广,广大华人华侨受此雕琢,有的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返国参战,增援打击日本侵略者。

光阴造化,命运弄人。
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浮萍,飘飘荡荡,不由自主。

作为被载入《大英百科全书》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刘雪庵由于其作品《何日君再来》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经由22年罹难,双目失落明,直到1985年才平反。
与此同时,潘孑农、周小燕也都遭遇了人生中最阴郁的10年。

八十年代初,喷鼻香港歌星张明敏到北京演出,让消逝多年的《长城谣》在大陆不雅观众耳畔重新响起: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表面是故乡,高梁肥,大豆喷鼻香……。

曲终之际,影象唤醒,现场不雅观众激动得泪光闪闪,迅即报以狂风雨般的掌声。

久违了,《长城谣》。

久违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久违了,炎黄子孙的同声共气。

能够唤醒民族共同影象的东西只有一样,那便是文化,深植于根脉的文化自傲、文化认同。

不少人总是批驳马英九懦弱,总是责怪他步子迈的太小,为统一做的贡献太小。

这些人不妨扪心自问,知道林觉民为谁而去世吗,知道《长城谣》这首歌吗,站在长城之巅高歌吟唱时会潸然泪下吗?

经历了太多苦难,制造了太多内耗,戕害了太多文化精英,这是历史留下的伤疤。

如何联络同等向前看,如何消弥不合求大同,如何建立起共通的文化认同,是新时期的大义和义务。

带着年轻人来到大陆,踏遍大好河山,寻访历史踪迹,弘扬民族情怀,洒下滚滚热泪,马英九能够拿出这样的姿态和行动,足可告慰先人圣贤。

历史不是一个人书写的,是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国家统一,民族联络,我们急迫须要用共同的文化认同来滋润津润两岸公民的心,否则便是对民族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