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塑像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的苏轼,在词作方面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文章方面和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在诗歌方面又和黄庭坚合称为“苏黄”。
他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善用修辞、别具一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词作方面,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多数作品文风豪迈,汪洋恣肆;在散文方面,他也著述颇丰,收放自若;在绘画方面,他的画作多是对怪石、枯木、翠竹等的刻画,维妙维肖,颇故意境。

东坡书院

苏轼的生平著述颇丰,流传后世的诗文就有两千七百多首,而且大多数都堪称经典,有很多千古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现在流传后世的作品集有《东坡乐府》和《东坡七集》等等,我们所熟知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等等作品都带给我们诗词艺术上美的享受,也为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对付苏轼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研究。

北宋文坛泰斗从哲理意蕴及艺术特色看苏轼对诗词艺术成长的影响

苏公祠匾额

一、苏轼诗词中的哲理意蕴

苏轼所创作的诗词内容丰富,他尤其长于将各种意象整合到一起,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情绪氛围。
他的诗词中有很多作品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表现了宋朝公民追求主体精神的征象,再通过比拟以强化墨客自身的主体精神,这也是苏轼诗词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
他的诗词形式比较多样,通过各种意象丰富主体精神的表达意蕴,从而增加诗词作品的情绪深度,增强诗词作品的张力与表现力。
他的很多作品都呈现出了自身主体认知转换的过程,通过比较凸显出他自己的内心诉求,更为主要的是,他的作品能够冲破现实情境的束缚,为朋侪、亲人或者自己寻求到心灵的抚慰,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他独特的人生态度。

苏式一门三杰铜像

在诗词中表现出一定的哲理韵味是宋代诗词的特点之一,这也是苏轼作品的范例特色,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阅读和赏析苏轼的诗词作品就可以创造,他的作品在自觉追求诗歌内容的表现空间,并且在这种空间中去完成个人生命进程的展现,将现实与精神天下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议论和阐述找到诗词情绪表达的最佳办法与路径。
苏轼的这种创作风格也为后来的山水诗词创作奠定了根本,这种新的诗词范式独具哲理韵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苏祠大门

二、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

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光鲜的艺术特色。
首先,他的诗词较多利用比喻的修辞手腕。
他在诗词作品中的比喻不会受到韶光和空间的限定,不会拘泥于诗歌题材,也不会被文体所束缚,具有一定的具有广泛性。
他在这种广泛利用比喻的过程中又展现出了形式的多样性,涌现的比较多的比喻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可谓多种多样。
其余,他将比喻的修辞手腕利用得极为妥善,准确合理,恰到好处,或是变革多端,或是深刻警觉,亦或是清新奇特,具有极强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苏祠匾额

其次,苏轼的诗词作品较多利用对仗的修辞手腕。
这种特色表示和贯穿在他的险些所有作品当中,在不同文体和题材、不同的写作手腕的诗词里都有表示。
他的对仗手腕又把包含了款对、工对、流水对和巧对平分歧形式,对付人物和事务、韶光和空间、空想和现实都具有很好的把控。
苏轼诗词作品中这种对仗之美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言语精髓精辟,形式工致,而且具有哲理之美。

苏诗书法

再次,苏轼的诗词作品标题独特。
现今流传于后世的两千余首诗词作品当中,苏轼利用了很多经典的词牌名,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标题,具有光鲜的艺术特色。
一是他会明确表达出诗词创作的韶光,让整首诗更为通透明快;二是他会标明“并叙”等解释,在题目中设置悬念,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这些独具特色的诗词作品标题对付我们研究和赏析其作品具有主要代价,在理解其人生经历、情绪志向等方面是宝贵的艺术资料。
他的这种文化传承、艺术传播的意识,很好地表示出了他自身的历史任务感与文化自满感。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湖之景

末了,苏轼的诗词作品也善用典故。
险些大部分墨客都长于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或是化用,或是引用,或是借用典故等等,而苏轼就很长于将古人作品化为己用,这一点我们在辞格上称为点化。
通过对古人精良作品的翻新成为新的艺术作品,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袭古弥新"的修辞手腕。
苏轼在其诗词作品中利用这一手腕,将古人的精良作品幻化为自己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浑然天成,不事雕琢,起到了画龙点睛、推陈出新的奇特效果。

三苏纪念馆塑像

三、《江城子》与《西江月》典例赏析

本节我们将对苏轼的两首的范例诗词作品进行赏析,对其艺术风格进行特例剖析。
首先是《江城子》,这一首词作非常有名,艺术特色为轻快深情。
苏轼的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一次壮不雅观的出猎场景,通过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武断意志,希望得到当权者重用的殷切期盼,更表现出自己为国捐躯、舍身殉难的万丈豪情与远大志向。

乐山苏园

这首词也是苏轼的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首词当中,苏轼抒发了自己安邦定国的志向,意境开阔,品质高雅,不仅对词作的题材范围进行了拓展,也为诗词词创作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这首词通过各种出乎猜想的景象设计表情达意,艺术构思风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笔锋跌宕起伏,表达出自己为国杀敌的满腔激情亲切与英雄气概。
这首词作将阐述、用典和言志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多种艺术手腕利用的根本上形成了豪迈开阔的作品意境,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苏轼壮志未酬、年夜志未减的英雄豪情。

杭州方志馆里的苏轼雕像

接下来我们结合《西江月》这首词再来深入挖掘一下苏轼的词作艺术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的豪迈风格,由于题材的缘故原由,这首词着重表现出一个“凉”字,寂寥的秋夜、寒冷的秋风、孤寂的明月、微弱的灯光,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悲惨意境。
虽然苏轼写的是中秋时节的“凉”,但是实际上他是为了抒发人生的凄凉之感,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态度。
虽然他曾经在《水调歌头·》当中对中秋佳节饱含深情,表达自己浓郁的思念,但是在这首《西江月》当中,我们感想熏染到的是孤寒与凄冷,为整首词蒙上了一层落寞孤独的意蕴。
苏轼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己饱受政治打击(乌台诗案)后对人生的的独特认识,表达出自己对人间真情的无限眷恋。

《西江月》情景再现

苏轼的这首作品也具有很强的的哲理意味,这种思想深度是通过词作的意境来表达的。
我们读完备词,首先感想熏染到的便是深秋的生僻与孤独,苏轼只能与孤灯明月相伴,从而流出对人生的思考和人间的眷恋,这种哲理韵味并不空洞呆板,反而情绪朴拙,动人心魄。
作为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这首词却哀婉低沉,足见诗词作品的创作也与时期背景、人生经历和现实情形息息相关,这种哀怨隐推让我们痛彻心扉,也让我们对苏轼个人、对其作品和艺术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包世臣临苏轼等帖扇面

四、苏轼诗词的文学地位及后世影响

苏轼作为在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间享有巨大荣誉,和他交好或者受到他的辅导的人极多。
后来很多有名的文学家都曾得到他的辅导,包括写下千古名篇《鹊桥仙》的秦不雅观、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写下《鸡肋集》的晁补之、著有《少年游》的张耒等等,这些人由于得到了苏轼的推举、提拔、奖赏和培养,以是在创作风格和诗词作品都受到了苏轼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后众人又将这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足见苏轼对他们的主要影响。
其余,苏轼的文学地位还可以从另一个称号——“苏门六君子”看出来,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和李廌这两个人即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在人才培养和文化沿革方面做出了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轼诗歌中的比较思维与主体精神的强化》

​2.《苏轼诗歌中的空间表现与哲理意蕴》

3.《苏轼诗歌点化辞格之美》

4.《论苏轼诗歌标题的特色及其文献代价》

5.《论苏轼诗歌的对仗艺术》

6.《试论苏轼诗歌的比喻艺术》